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资料 > 正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尤其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下,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在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下, 除少数优秀大学毕业生能实现成功就业外, 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所适从, 盲目择业、仓促就业的现象十分普遍; 即使就业, 不安现业、重新择业、频频”跳槽”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没法就业、暂时失业的大学生也随处可见。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除了受就业市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略。长期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欠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各高校也相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认识上有误区,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二是职业实践教育的内容还很不系统, 很不完善。中国现行就业指导模式还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逐步形成的。主要内容是帮助毕业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 进行择业技巧包装和一些简单的职业指导”。这种临时突出型的就业指导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就业形势的需要。不少高校是在大学生临近毕业,面临择业和就业时才以几场”模拟招聘会”、”就业动员会”或”专家报告会”等形式草草收场。三是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不能很好完成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 高校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

一、大学生职业生源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合理、科学地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大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

”一个人若看不到未来, 就把握不了现在; 一个人若把握不了现在, 就看不到未来”。高校应当首先抓好大一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了解专业前景, 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1.重视入学教育

搞好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 是引导大学生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刚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一新生还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 他们在中、小学几乎没有受到过职业教育, 更谈不上职业规划。他们既对大学充满美好憧憬, 同时也面临着学习和生活上的许多困惑, 不知职业规划从何做起。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 这是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入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认知”、”环境适应”、”角色转变”三个主要内容。”环境认知”就是要引导大一新生正确认识大学, 了解大学办学目标、教育教学方法和特点以及人际关系环境的改变等; ”环境适应”就是要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 能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努力使自己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 ”角色转变”就是要引导学生从高中生尽快转变为大学生, 实现角色的重新定位。

2.加强专业教育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是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内容, 也是大学生将来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加强新生的专业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尽早为职业生涯规划作好初步的打算, 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大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当立足于个人所学的专业, 这就要求高校要切实搞好大一新生专业教育。其主要内容为三个方面: 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专业培养规格教育、专业的社会职业情况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是指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 专业培养规格教育是指高校要通过教育使新生明白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 专业的社会职业情况是指高校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等情况, 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 作好心理准备。如果学生的职业兴趣不在本专业, 也可以通过调整专业、辅修专业或攻读第二学位等途径作好将来职业生涯规划。

3.搞好就业形势教育

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 重点在于”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教育。即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就业趋势和形势以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这既是增强学习动力的需要, 也是使学生作好充分就业准备的需要。高校应当教育学生面对就业压力, 只有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并从各方面努力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4.强化职业意识教育

”在美国, 当中学生上到高中的时候便有专家对他们进行职业兴趣分析”。针对中国教育实际, 职业意识教育宜早不宜迟, 应当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完成。职业意识教育的重点应当是”职业内涵”、”职业要求”和”职业竞争”三个方面。职业内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职业有什么特点、职业和事业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白职业是自己将来立足社会的基础。职业要求教育是指高校在开展系统的职业种类、特点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对各种职业具体要求的介绍, 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的不同条件和要求。职业竞争教育,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社会职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没有职业竞争就没有职业发展, 从而树立起勇于进取的意识。

(二)大二阶段的职业目标引导和素质教育

大学二年级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积累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 并在职业目标的指导下, 自觉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心应当放在四个方面。

1.强化职业认知教育

大学生确定个人职业目标, 并不是个人的主观臆想, 而是建立在充分的”自我解剖”和各种职业要求的基础之上并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关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大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探索教育只是一个”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 还很不系统、很不深刻, 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一片空白, 不了解这个行业的要求及工作特征, 不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因此, 高校应当在大二阶段深入开展职业认知心理教育, 通过开设职业心理学课程教学、开展群体和个别辅导等形式, 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类型及其特点, 全面、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 在充分认知自我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

2.引导大学生科学确定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目标是大学生最终走向社会化、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职业目标能否实现, 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前途和发展状况与程度。高校在引导大学生确定个人职业目标时, 应当做到三个”结合”: 其一, 职业目标要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一般说来, 大多数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离不开他们所学的专业和专长。当然, 专业与职业并不是同一概念, 同一专业背景下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 学好专业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 脱离专业学习的职业目标并不现实, 应当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进行合理可行的职业规划。其二, 职业目标要与个人能力倾向相结合。能力倾向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能力特质, 是个人实现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很难想像一个没有能力的人能在其职业生涯中实现理想的发展。其三, 职业目标要与社会职业发展要求相结合。在信息时代, 科学技术引领着社会新兴职业的诞生, 社会发展表现出多方面的需要, 因此,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学会认识社会, 在分析和评估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奋斗目标。

3.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培养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必备条件。任何美好的设想离开了自身素质基础, 都只能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从目前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 学生身心素质有了一定的基础, 大学生进入素质积淀的关键时期。因此, 在大学二年级阶段, 高校应当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心放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上。具体说来, 应当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其一, 引导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当广泛了解和学习其他相关知识, 在有必要、有条件的情况下, 尽量辅修其它课程和专业, 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做到”专”而”博”。其二,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培养锻炼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在注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多方面的职业能力, 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这些都是大学生走进社会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工作等途径来完成。其三, 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计算机等级等工具性证书的考试和律师资格、教师资格等执业资格的学习和考试,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作好充分的铺垫。

4.开展初步职业经验培养

二年级的大学生应当尝试兼职、实习等, 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例如,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班团组织活动培养自身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通过参与学校部门的兼职工作, 参与学校管理, 锻炼管理能力; 通过参与教师科研, 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参与校外社会单位的兼职,了解社会职业需求, 学会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三)大三阶段的职业技能培养

大学三年级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提升期。这一阶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促进大学生进一步积累职业经验。

1.加强职业实践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进行职业准备, 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从自己的职业目标出发, 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实践工作岗位, 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如学生的职业目标是从事管理工作, 那就应当多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学校应当为学生参与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使学生积累管理工作实际经验; 如果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学术研究型, 那就应当多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激励机制, 使学生积累科学研究的实际经验。此外, 高校还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积极、主动寻找和联系社会单位, 多参加与自己职业目标相近或相同的社会工作。同时, 高校还应当引导学生多了解社会职业”准入制度”, 引导大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积极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实现理想的职业目标作好资格上的准备。

2.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

在某种程度上说, 社交能力也是一种职业技能,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扩大校内外交际圈, 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特别是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还要教会大学生学会宽容和包涵, 学会理解与尊重等基本的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使大学生将来走进社会能”独立走路”, 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人际环境, 促进职业发展。

3.加强求职技能培养

求职技能是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单位和岗位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和重要条件。求职方法是否得当、求职技巧是否高超, 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顺利就业和成功就业。因此,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学习求职技巧, 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 了解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在大学生求职实践中, 求职技能与学生就业有很大关系, 学习成绩很好的不一定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同样, 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因具有良好的求职技巧而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也不少。这说明, 大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 离不开良好的求职技能, 故而高校应当把加强对大学生求职技能的教育培养纳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

4.引导学生自我检测

大学生进入大三后期, 掌握了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 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 即将进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市场。此时, 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再次全面的反思, 思考自己大学三年取得了哪些成绩, 还有哪些欠缺, 职业目标是否正确, 目标与现实差距多大, 职业技能是否具备, 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全面检测和评估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 使大学生自我查漏补缺, 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为实现职业目标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大四阶段的择业就业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 大学四年级是一个冲刺期。除部分大学生目标是考研外, 大多数大学生直接面临着择业就业。因此,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 顺利就业和成功就业是他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为帮助大学生理想择业, 实现成功就业, 笔者以为, 高校应当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1.加强择业、就业观教育

”就业选择的市场化, 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 增强其在就业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中国高校实际情况看, 大学生就业教育一直是高校在大学四年级狠抓的工作重点, 也很有成效。笔者以为, 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教育, 其重心应当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笔者不敢苟同纯粹的”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 这种指导思想在很大程度是因欠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产物, 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先就业后择业”往往导致大学生盲目就业, 频繁更换工作单位, 既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 又不利于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 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诚信形象。笔者认为, 正确的择业观应当是立足于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讲道德、讲诚信、讲敬业、讲责任心, 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把利益与奉献相结合, 把具体岗位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其二,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当引导大学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 树立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均可就业的思想,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 克服一成不变的狭隘就业观念。其三, 要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教育。高校应当大力提倡、支持有条件和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创业, 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宣传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使大学生完成从”就业”到”创业”观念的转变。

2.强化就业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虽然在大学里受到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也进行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 但是, 社会就业环境千变万化, 社会发展形势也不是一成不变,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 由于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 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实际情况和困难, 甚至是挫折, 导致大学毕业生心理迷茫和矛盾。因此,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大学毕业生”攀高求稳、盲目从众、攀比嫉妒、消极等待、恐惧焦虑、固执狭隘、怀才不遇、失望悲哀”等心理误区, 高校应当大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活动, 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全面、客观评价自我, 调整择业和就业心态, 拓展思路, 放眼未来, 提高心理挫折承受力, 鼓励大学毕业生勇于承担风险, 以实力就业,靠竞争就业, 凭能力上岗。

总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涉及到学生的做人做事、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技能技巧等各个方面。因此,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合理、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引导大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 选择合适的方向, 作出个人发展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 并付诸于实际的自觉行动, 才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最佳选择。

二、大学生职业生源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 就是如何树立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技能、适应职业需要和实现职业发展的道路和方法; 从高校角度来讲, 就是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服务水平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一)大学生开展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途径

青年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全面解剖自我, 客观认识自己

准确、客观了解自我是进行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大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借助于测评量表等科学工具进行个人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性格特征等评价, 还要多征求和听取同学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才能全面认识自己, 在此基础上, 确立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一个对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将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因此, 只有全面解剖自我, 客观认识自己, 才能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性和职业实践准备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2.分析社会动态, 了解职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 既是大学生选择职业, 也是职业选择大学生, 社会职业多种多样, 每一种职业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发展变化快, 职业发展也快, 职业环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 大学生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 离不开对职业环境的充分了解和对社会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 要充分估计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和环境允许条件, 在此基础上, 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这方面, 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 深入社会各行各业, 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职业特点、要求、发展环境、发展趋势, 思考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样, 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目标时, 才能尽量做到符合实际。

3.制订行动计划, 加强职业准备

大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后, 还需要制订详细可行的行动方案, 通过职业实践, 积累职业经验,为将来顺利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在制订职业准备行动计划时, 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计划要具体, 具有可行性, 要紧紧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去制订合理的职业路线和时间安排, 否则只能是空谈; 二是计划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职业目标安排好职业实践。大学四年时光短暂, 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大学生的职业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 大学生在开展职业实践时, 要选择与自己职业目标相关的实践活动, 尽可能地积累相关职业经验, 克服择业、就业时的盲目性。

4.根据社会需求, 及时修正目标

当今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 这使得职业环境、职业条件、职业机会、职业前途等发生变化,大学生原先确定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实践方案与社会现实发生偏差, 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反思, 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对原有的职业目标和行动计划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调整。这是一个再认识、再发现和再行动的过程, 大学生应当作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途径

与欧美国家相比, 中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 加之面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笔者以为, 作为教育服务部门的高校, 应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

1.建立健全职业规划教育服务机制

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构不健全, 教育服务机制不完善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实际问题。近年来,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就业市场化的推进,高校已基本形成了”学院—院(系)”为主干的两级就业管理体制。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工作的推进,就业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又在不断地对现行的工作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迫切要求我们开展制度探索和工作创新。目前, 建立专司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机构的高校还不多, 教育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需要, 学校、学院、系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方面各自为政, 没有系统性、组织性和有机性, 很难把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因此, 建立独立的专司职业规划教育服务机构和校、院、系三级联动和实行”招生—培养—就业”的工作联动服务机制应当是高校的当务之急。

2.实施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与国外相比, 中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整晚了二三十年, 且中、小学的职业意识教育几乎是空白。因此, 高校应当树立紧迫意识, 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开展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前所述, 高校应当制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案和教学大纲,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 引导大学生学会职业规划, 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 自觉加强素质锻炼, 积累职业经验, 为求职、就业和职业发展作好充分准备。

3.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

辅导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也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的执行者。从高校实际情况看, 另外单独建立一支职业教育队伍并不现实, 因此,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 努力把辅导员培养成为组织、实施和指导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生力军。

4.健全职业实践服务体系

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离不开一定的职业实践, 需要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因此, 高校应当健全大学生职业实践服务体系, 除精心组织大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开展专业课程实践、实施素质拓展、组织课外活动以外, 还应当与社会单位建立定期实习活动机制,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 建立勤工助学社会实习基地等,从而开辟第二职业实践基地, 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实际, 积累更多的社会知识和职业经验。

5.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

提高就业能力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足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高校应当从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经验、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培养,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成功就业。

6.开展高校与社会共建

当前,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除党和政府以及各高校进行大量努力外, 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学术组织和培训机构也纷纷建立,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规划研究和技能培训, 这对高校来说, 也是有力的社会资源。高校应当走出去, 联合社会职业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共同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 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形成社会合力, 共同推进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