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资料 > 正文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机制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党员具有大学生和党员的双重属性,是大学生中的先进个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各个方面,学生党员都应当成为一面旗帜。按照党员标准要求,他们不仅应该学习刻苦认真,工作踏实,还要甘于奉献,热心公益,为广大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产生积极的正能量。当前,国内各高校不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经过选拔、培养、考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和不竭动力。应当说,他们中的决大多数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激励着广大学生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错综复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学生党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价值观、不同媒介、不同组织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党员的言行举止发生了微妙变化,使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严肃性等面临考验。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抓手,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保障。如何帮助学生党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有效探索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组织模式、活动方式、创新机制,如何指导学生党员更好地成长成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些时代问题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高校党建工作者深入思考。

因此,探索高校党支部建设与机制创新,认真分析当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瓶颈和制约因素,建立健全各类保障制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笔者调查随机抽样了上海某高校的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学院、法学院、国务学院、药学院等8个院系的学生党员进行问卷调查,涵盖了文、理、工三大类专业,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34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回收率约为94%,如表1所示。

 

1-1.jpg

 

如表1所示,本次问卷调查涵盖了大一到博四各个年级,在406份有效问卷中,理科专业有26份,占6.40%,文科专业111份,占27.34%,工科专业269份,占66.26%,理工科占70%以上;支部书记有39人,占9.06%,支委有59人,占14.53%,普通党员有308人,占75.86%;正式党员有278名,占68.47%,预备党员128名,占31.50%;男生279人,占73.04%,女生107人,占26.35%。

(一)现状分析

1. 学生党支部工作支持力度不够显著

首先,党支部指导教师没有实现全覆盖。本次调研中,虽有74.87%的党支部配有党建指导教师,但距离100%全覆盖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有70.95%的党支部指导教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兼任,学院领导或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不到4%,这一比例相对较低,如图1所示。

 

1-2.jpg

 

其次,基层党支部活动缺乏经费支持。调查显示,学生党支部一年活动经费少于500元的占59.69%,其中一部分党支部从未获得过任何形式的活动经费。500至1000元的共计23.30%,1000元至2000元的共计14.40%,2000元以上的仅占2.61%,可见大部分党支部活动经费相当匮乏。如图2所示。

 

1-3.jpg

 

再次,党支部成员得到锻炼的机会比较缺乏。在被调查的党员中,拥有党支部工作经验的占25.92%,其中工作经验为一学期到一年的占到20.16%,两年以上的仅占5.76%,其有74.08%的党员在支部中从未担任过任何职务,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党支部并没有为其提供成长成才的发展平台。如图3所示。

 

1-4.jpg

 

2. 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定期正常开展,甚至有的支部达到了每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频率。然而,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过于单一,78%的党支部为传统的定期支部大会、发展新党员、理论学习等,仅22%的党支部开展了创新性的支部生活,比如建立红色网站或注册网上党支部,利用网络等高科技媒介进行远程视频会议或者讨论等。如图4、5所示。

 

1-5.jpg

 

本次问卷还涉及了党支部创新制度方面的调查。有67.80%的受调查党员表示党支部的设置形式需要改变,其中11.52%的党员认为亟待改变。有33%的党员认为外出参观学习可以丰富党支部生活;25%党员认为党支部应该强化人文关怀,开展类似爱心捐赠、慰问宿舍阿姨、集体生日等暖心工程;22%的党员认为党支部可以利用微博、易班、人人网等平台进行网络党建;20%的党员认为针对热点时事问题进行辩论有利于理论学习讨论等。如图6所示。

 

1-6.jpg

 

3.”90后”学生党员、党支部现状分析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专门设计了针对”90后”党员的问题,按照重要性将”学习内容、活动形式、组织结构、资金投入”等四项进行排序。统计结果显示,有38.15%的党员把”学习内容”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是”活动形式”,占总人数的37.15%。同时,有15.75%的党员认为”组织结构”是党建创新的首要内容,而认为”资金投入”在党建创新中应当首要关注的只占8.95%。如图7所示。

 

1-7.jpg

 

广大党员普遍认为,理论学习依然是党员进行再教育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大学生党建”教育、学习”是根本,任何创新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这一核心不能动摇,切不可本末倒置。

(二)原因分析

1. 学生党建工作未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学生党员队伍日益壮大,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比例已达30%—40%,研究生则高达50%—60%。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多势必会引起党支部数量的增多,也给高校在党建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和支部活动经费的支持上出了难题。在调研中不难发现,有25.13%的学生党支部缺少指导教师,59.69%的党支部一年活动经费少于500元。面对这种新形势、新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党建工作新思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充分挖掘新的资源。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指导教师的组成主要包括学院领导、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而依靠这些资源仍然无法满足学生党支部的需求,因此,可以尝试在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中选聘有经验、有能力的党员作为本科生低年级党支部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选聘身体好、关心学生党建工作、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退休教师党员及党务工作者作为学生党支部指导教师,从而实现学生党支部指导教师全覆盖的要求,同时也会对学生党支部在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再教育及党建创新等活动上提供有力的指导和监督。此外,为党支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是确保学生党支部建设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缺少经费支持是造成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单调、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大对党支部活动的资金投入力度以及给予各个党支部良好的软件支持。

2. 学生党建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监督激励机制是学生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党建监督激励机制功效发挥的并不均衡。很多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及转正工作的监督机制总体发挥得比较好,体现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入党材料的审核、入党答辩及谈话等各个环节。但是,对于学生党支部日常组织生活及支部活动,监督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则会有所折扣。一方面在学分制和大专业平台招生的背景下,学生党员虽然是行政班相同,却因所选专业和方向不同而上课时间不同,造成学生党支部活动时间难以统一,活动出席率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党支部要求也不高,纪律约束不够严,缺乏制约措施,也不利于学生参与组织生活;另一方面,支部活动在形式上比较枯燥、内容上也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党员再教育的需求。

因此,需要强化党建指导教师、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主体的职能,诸如利用网络监督的形式,及时将学生党支部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每月组织生活主题、支部生活考勤、党支书每月之星评比等活动通过网络媒体来展示。让监督机制覆盖到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防止支部活动的随意性,进而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

3.学生党建工作的基层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学生党支部书记还是普通学生党员,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党员认为自身在统筹协调、团结干群、理论提升及行政能力上迫切需要系统性的培训。而实际情况是,学校层面的党校培训在时间上通常固定为每学期一期,因场地和培训教师所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数量上的需求;另外,从类型上看,学校的培训分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培训班和预备党员培训班两类,培训形式以集中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这也无法满足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需求。

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培训应该在校级党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以院级为单位的基层党校培训职能,加大培训的力度和频率。院级党校培训具有灵活性大、针对性强、易于组织协调的特点,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身份(党支书、支委或普通党员)、年龄、学历及能力提升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比如,”90后”的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还不够,因此,他们把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看作自身再教育的首要内容。但与此同时,鲜明的个性特征又使得他们对学习活动的形式要求比较高,鉴于这种情况,理论知识的培训形式要多样化,可以结合”辩论赛”、”唱红歌”等方式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入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的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创新机制的探索

(一)创新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形式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根据他们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打破按照年级设置学生党支部的惯例,大力推进以研究生”学科平台”党支部和本科生”班级”党支部为组织架构的设置形式,能够使学生支部的设置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党员。对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的创新,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

学生党支部设置形式创新主要是根据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分别推行研究生学科平台党支部和本科生班级党支部。目前,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党员占到党员总人数的75%以上,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在学科上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党支部工作开展的延续,而且能够更贴近研究生党员的科研和学习,也为相同学科不同年级党员的科研交流创造条件,为”学术型”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科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发展的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大四年级学生党员人数占到全体学生数的近三分之一,在高年级本科生中逐渐推进班级党支部建设,有利于解放不断臃肿的年级党支部,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亲和力、凝聚力,为”活力型”本科生党支部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年级层面设立党建工作组,在高年级选配优秀的支部书记担任低年级党建工作组组长,配合指导老师监督班级党支部建设,从而为高年级推行班级党支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搭建网络党建教育平台

为了在大学生网络教育上占据一席之地,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发并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了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易班”,这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通过该网站,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及学生可在线互动交流、交换各种信息及资源、上传照片、撰写博客,并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其实,各高校除了在易班上建立网络党建教育平台,还可以利用人人网、QQ群、飞信群、微信朋友圈等网络自媒体为本硕博学生党支部建立网络班级,党支部书记任班长,支委任班委,全体党员作为班内成员加入。党支部书记通过网络发布支部组织生活计划,组织大家网上讨论支部活动的内容,对党员发展计划进行党内投票表决等等;党员们也可以分享自己理论学习的成果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最重要的是,党建指导老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对支部的工作给予指导,及时把握党员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完善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是做细做实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规范化的关键。学院学生党总支在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和完善院级学生党总支-党建指导教师-年级党建工作组-学生党支部四级工作监督机制,为基层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并以此为依托,为学生党员的全面成才奠定基础。

学院学生党建制度的建设可根据面向对象不同,分为学生党支部制度规范和学生党员制度规范,如《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学生党支部工作暂行条例》、《学生党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外出学生党员管理办法》、《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考核制度》、《学生入党对象答辩制度实施细则》、《先进学生党支部、优秀学生党员(干部)评选办法》等。这些制度可公布在学院网站主页的学生”党建之声”栏目以方便学生查阅。

综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对学生党建工作顺利开展有着极大帮助,不但有利于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也有利于学生党支部按章办事,规范有序,更使得学生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保障。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