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资料 > 正文

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学习娱乐生活等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经受网络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果。

一、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

1. 树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教育观。传统观点认为教育问题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教育部门又认为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团组织的政工人员的工作,这样就难以形成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教育合力。要破旧立新,树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教育观。教育部门和高校党团组织首先要主动承担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责任,对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重要问题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并调动社会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对大学生网络教育进行统筹指导。只有政府各部门和高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尽职尽责、社会广泛积极参与,才能建设适应形势发展、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既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又有自身功能的网络新平台。大学生关心的许多社会问题,必须由党和政府的纪检监察部门,对此,司法、环保、宣传等部门给予解答。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及时、准确、安全、诚信地发布信息,揭穿伪科学或谣言,打击反动意识形态思想言论,正确引导舆论。只有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弘扬主旋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网络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 树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主体具有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对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的主控地位。在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上网时使用的IP地址滤过了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等个人信息,也消除了每个上网者的社会角色,消减了传统交往活动中的等级、尊卑、喜恶等制约和顾忌。网民可以完全自主地选择交往对象和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就意味着教育者失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明确的主体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无法显示特定的身份,也很难把持对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以及对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的主控地位。在无限开放的网络空间内,教育客体具有自由选择接不接受教育主体提供的信息的权力。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者是双主体,大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大学生会按照个人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在网络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信息中进行选择、重组、改造、加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符合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大学生才会选择接受,之后认同、内化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因此,教育主体的”非特定性”与教育客体的”主体化”这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树立双主体观,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充分尊重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权,了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兴趣爱好提供能够满足大学生需要的丰富多彩的教育信息。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创新

1. 以平等参与式教育代替单方面说教。网络世界教育主客体的新特点,也意味着教育者不能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陈旧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手段要创新,就要用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参与互动教育方式代替由教育者单向强制灌输说教方式。这样才能适应网络无限开放教育环境。教育者要更加充分地提供正反面信息供教育客体比较、鉴别,培养大学生分辨能力比告诉他们正确结论更加重要;要掌握更多的教育艺术与手段,循循善诱而不是靠权威压制受教育者。

2. 重构网络教育形式和更新安全技术手段、倡导网络文明。首先,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需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更多形象生动、活泼、时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节目,不断推出集合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为一体的多媒体教育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吸引大学生注意。其次,要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加以制止。无论是网络游戏和影视作品中色情暴力内容,还是借网络恶意攻击政府、企事业团体或个人的毁谤信息,还是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行为,其造成的后果很严重,不但破坏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更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造成干扰,抵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再次,对西方敌对势力针对我国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进行反动的意识形态及文化渗透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加强反制,净化网络空间,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最后要大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通过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而逐渐形成网络精神文明,从根本上防治网络乱象。

三、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创新

1. 从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主阵地的战略高度建设好高校网站。首先,要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高校网要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专栏,要经常把一些大学生关注的涉及意识形态的敏感问题、思想道德案例、时政要闻等挂到网上,组织专家政府官员讲座与评论。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让大学生参与辨析讨论,这样才能及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时事民情答疑解惑。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站;开设培养心理素质的课程或讲座,满足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吸引大学生的注意。且对有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学生个体提供一对一的在线指导帮助。再次,高校及教育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形成技术性能好、安全保密水平较高、能抵挡黑客攻击、抗病毒能力强、具备较强资料自动备份功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完整系统,牢牢掌握网络控制主动权,严把信息关,对关键区域实施有效监控,及时了解网络舆论民情,制止谣言或反动信息传播,防止不良信息内容混淆视听,保障政府和高校网络安全运行。

2. 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一方面,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要求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旋律;另一方面,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大学生特定需求。对此,教育者应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从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多种需求入手。可以开发网络学苑、辅导站,利用国际互联网展开英语、摄影、法律、音乐及其他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节省求知成本,提高专业知识学习效果,还能了解大学生需求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教育者要拓宽与大学生网上交流渠道,利用校园论坛、博客、微博等与学生交流。学校领导可以开设纳言信箱,与大学生直接互动,以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专职辅导员应把握大学生群体关注焦点、思想共鸣点和以及真实诉求点,在师生之间架起心桥,在民主平等交流沟通中互相教育,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技能素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技能素养水平不高也是妨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的重要原因。教育者的技能素养水平不高表现为一方面是具有很多教育经验且政治和教育专业理论素质较高的中老年教师网络知识技能极为欠缺,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网络知识技能水平的青年教师则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政治理论方面修养不足。许多思政教育者自身法制素养不高,不但对现行的网络法律法规缺乏认知,对网络道德也缺乏认同,难以发挥网络文明建设的引领带头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会利用网络各种交流平台与大学生顺利交流娱乐,不能运用网络工具收集分析舆论民情、对网络舆情发展变化特点及发展态势无法判别,就无法找到与关注网络舆论民情的大学生交流互动的交接点。因此,要培养既有较高网络技能又有较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和网络文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