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参考资料 > 正文

微时代“90后”大学生的微生活现状微探

一、”90后”大学生微时代微生活问题的产生

2006年,第一家微博网站Twitter在美国创立,仅三年注册用户就突破7500万。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微博正式进入中国网民的视野。新浪微博目前用户规模已超过3亿,腾讯微博用户量也突破1.5亿。微博是集工具性、移动性、开放性、细分性为一体的自媒体,以随时、随地、非线性、快速等优点迅速吸引着广大的网民,迅速改变着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使我们悄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微时代。所谓”微时代”,即以微博等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短短的百余字中,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便捷和直接。微时代,人们的交际方式打破了现实的约束,实现了跨空间和身份的交往。随着手机客户端技术的不断革新,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日渐成为社交网站和微博的主要使用者,成为微时代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微博、微信等微产品已逐渐演变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逐渐内化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第三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2年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15.3%,网民使用率为54.7%,比2011年底增加6个百分点。而从网民职业来看,大学生占比近30%,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社交网站和微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扩大”90后”大学生的交友圈,且信息量庞大、使用成本低廉、操作简易;另一方面大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渴求他人关注的心理恰恰符合了社交网站和微博的主要功能。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包括传播与接受)交织在一起。在微时代下网络普及率较高的地区,大学生的问题很多与网络相关。里斯本大学青年学研究者何塞·马乔多·佩斯曾说道:”我们看到的年轻人正处于这些变化的中心,或为变化的承受者,或是起因。他们也是最容易受这些变化伤害的人。”微博在高校的迅速普及,一方面使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更加广泛,讯息沟通更加便捷;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多元与开放,学生可能从微博上接触到包括暴力、色情内容等不良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微博本身有无屏障、碎片化、零审核等特性,短短的140个汉字,信息鱼龙混杂,难免以偏概全,挂一漏万,造成信息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微时代下,调查”90后”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的基本状况,分析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提出教育对策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鲜而又重要的课题,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

二、对大学生微时代微生活的调查实施状况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广州四所高校”90后”大学生为对象,按照学校(985部属重点高校一所,省属重点高校一所,市属高校一所,高职高专类院校一所)——学院——科系——班级的四级步骤进行。从学院一级开始,对应地抽取单位,在所对应的层级中进行随机抽取学生,集中测试,当场回收问卷。

调查共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3份,回收率为82.05%。抽样的高校分布为中山大学267份、华南师范大学324份、广州大学235份、广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57份。为简约计,在后续的分析中,合并了中山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样本作为”重点高校”(492例),其他高校(广州大学、广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则作为”普通高校”(591例)。学科涵盖文、理、工、医等多个学科类别。

样本的基本人口统计学状况如下: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其中男性446例(占42.80%),女性596例(占57.20%);年龄从18岁至25岁不等,超过半数集中在19-22岁,平均年龄20.59岁(标准差1.46);政治面貌方面,157例(占约15%)的受访者系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占76.78%)是共青团员,约有一成左右的受访者是群众;生源地方面,有1022例受访者填写该项,其中825例(占80.72%)是广东省生源,剩余197例(占19.28%)则是外地生源。

测量工具使用自编的”广州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互联网使用状况,包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长短、注册社交网站及微博的个数、登录社交网站及微博的频率、登录方式、社交网站和微博的好友量、好友分布状况、粉丝量、使用社交网站和微博的哪些功能及使用目的等;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表达观点的状况,包括是否通过社交网站和微博表达意见、参加社会活动等;最后一部分是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学校、网龄、家庭情况等。

2012年3月至4月,在广州四所高校分层抽样进行问卷调查。 2012年5月至6月,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导入及量化分析。

三、”90后”大学生微博和社交网站使用特点

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微博和社交网站,微博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是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第二生活世界。他们的微博和社交网络使用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微博使用时间普遍较长

样本学生中网龄从0至21年不等(平均网龄5.91年,标准差3.30)。六成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一周内每天都使用互联网,一成学生表示一周中大约有5天使用互联网。人均每天上网时间较长,平均为230.83分钟(标准差166.02),中位数为180分钟,即样本中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至3小时不等。

统计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登陆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约为1至2小时(平均数92.62分钟,标准差104.05,中位数为60分钟)。除去上课与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吃饭和睡觉外,大学生留给自己的时间几乎只有3至4小时,而其中有1个小时花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足以见得社交网站和微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如果高校辅导员能够抓好这1个小时的时间开展工作,那么不仅可以节约工作时间,而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便捷登录方式倍受青睐

在登录社交网站和微博的方式上(多选题),使用手机登陆的659例,占总数的67.11%;使用平板电脑登陆的203例,占总数的20.69%;使用台式电脑登陆的815例,占总数的83.85%。可见,手机和台式电脑是登陆微博的主要渠道。随着手机上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轻便、易操作的特性,”90后”大学生将主要通过手机来登录社交网站和微博,以实现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发表感想、参与讨论等社交网站和微博的功能。通讯公司推出的手机上网业务套餐,使得手机和微博备受”90后”大学生的青睐。即使是用手机挂后台,保持全天候社交网站和微博在线,网络流量也足够用。

(三)关注对象多为自我交际圈

课题组列出了11种开设微博的主体,主要有:直接联系的同学朋友、身边同学或者朋友的同学或朋友(即间接联系人)、学校和院系的老师、学校和院系的官方社交网站、影视明星和歌星、媒介机构的官方社交网站、政府部门、体育明星、非专业技术类的”网络红人”、科研专业机构、企业和商务部门,对于每一主体,要求受访者估算该主体在其关注对象中的大致比重,以四级量表测量,1表示”基本没有”,4表示”绝大多数”。结果如图1所示。

 

17图1三(三)第一段下.jpg

 

统计数据显示,近半数受访者的微博上有100至299个主动”关注”的好友;对于非微博类的社交网站使用者,近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其好友数量大约在100至300个左右。如图1所示,这些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站和微博关注最多的是直接联系的同学或朋友,其次是间接联系人、媒介机构的官方社交网站和微博、影视明星和歌星、学校及院系的社交站点、学校和院系的老师,关注最少的是政府部门社交网站和微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社交网站和微博所关注的对象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圈、朋友圈,所关注的焦点依旧是以自己为圆心,以周边朋友为半径的生活圈以及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而对政府部门的低关注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90后”大学生对政府官方发布的信息所持有的淡漠态度。

(四)使用维度以分享互动为主

参考国内对社交网站、微博研究的文献,课题组列出了15类常见的社交网站功能,包括发表个人情绪的日志、发表政治意见、分享或转发生活类信息、上传照片、搜寻或添加好友、阅读时事新闻、浏览朋友页面、赠送礼物、投票、上传原创影视作品、参加”话题”讨论、使用社交网站组件、分享或转发时事政治类信息、在好友页面留言、玩游戏,使用频次以四级量表测量,1表示”几乎不用”,4表示”经常使用”,基本状况如图2所示。

 

17图2三(四)第一段下.jpg

 

由图2可知,”90后”大学生在朋友的页面留言(留言包括跟帖、回复、或者使用微博的@功能)这一功能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分享(或转发)与生活、情绪有关的文字、音乐、视频,此外使用频率较高的还有浏览朋友的个人页面、阅读时事新闻、撰写抒发个人情绪的日志或微博等,这几项除了阅读新闻外,其他的基本可归结为与自我朋友圈分享和互动。而使用频率最低的功能是参与在社交网站上举办的”话题”讨论,其次是撰写议论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和政府相关的日志或微博。这一调查结果几乎与”微博主动关注的对象”这一问题相吻合,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90后”大学生对自我及以自我为中心的辐射圈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国际、国家、社会的关注。同时,他们阅读时事新闻,但却不是主要通过政府的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而更愿意通过微博不同平常人的叙述对信息做出自我甄别和判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其对现实世界的怀疑态度、对事实的求真心理以及对政府言论的考证心态。针对这一现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应做适当调整。

(五)使用动机以获取信息和打发时间为重

根据Ball-Rokeach等学者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课题组参考以往学者的测量,拟出五种使用微博的原因(包括了解社会发生的事、寻求帮助和建议、进行娱乐活动、打发时间以及表达观点意见),以四级量表测量,1表示”完全不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结果如图3所示。

 

17图3三(五)第一段下.jpg

 

图3显示,”90后”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和微博的主要原因依次是了解社会、打发时间、进行娱乐活动、表达观点意见以及寻求帮助和建议。五个原因所占比重相当,其中了解社会和打发时间成为大学生浸泡于社交网站和微博的最重要原因。把上网和微博作为打发时间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显示了”90后”大学生的”宅”和孤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显示了他们在时间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当前”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娱乐的方式已经大为改变,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延续传统的做法,长此以往将很难在”90后”大学生中发挥作用。

(六)微博参政议政明显被动

新媒体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也使得同学们有机会通过社交媒体,接受政府、政治类的信息,或是通过社交媒体表达意见。根据政治学中政治参与理论,课题组结合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列出了几类同学们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政治参与的类目,以四级量表测量,1表示”从未参加”,4表示”经常参加”。结果如表1所示。

 

17表1三(六)第一段下.jpg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六个选项中,选择”经常参加”的,除有15.68%的同学关注新闻外,其他5类均低于10%。而”从未参加”的比例则大多在40%左右,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参政议政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即便有时参政议政,也仅仅局限在朋友、同学等熟人群体的小范围中。从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参政议政和党团建设方面的作为多是通过和社交网站和微博来关注政府部门的官方页面,发表意见也多是通过微博和社交网站就和政治、政府有关的内容表达意见,而很少在自己的网页上主动写有关政治、政府的日志并发起和组织与政治、政府有关的活动。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参政更多是停留在看和听的层面,很少主动去表达和作为。

四、加强”90后”大学生微时代微生活有效引导的对策与建议

”90后”大学生广泛使用微博,他们在微博中的言行表现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把握”90后”大学生微生活的种种特点,有效开展引导和教育,是值得每一个高校辅导员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一)与学生亦师亦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认同

从学生关注对象的比重集中在以自身为中心的生活圈和朋友圈而较少关注官方网站的行为看,大学生的关注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而且他们多从朋友的转发中获取信息,他们默认朋友的选择便是自己的选择。所以,辅导员如果期望学生能够接受自己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进入到他们的关注视野,也就是他们的朋友圈。这就要求辅导员转换思维,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的圈子,师生间建立起尊重信任,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这样学生才愿意与辅导员坦诚交流。同时,辅导员应与时俱进,熟练运用微博平台,主动加学生为好友,加学生微博关注,像对待朋友一样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分享他们的快乐,分担他们的忧愁,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关照他们的精神世界,成全他们完整而独特的自我,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爱与关怀,从而也主动关注辅导员,愿意坦诚相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心理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分享体验中走出生命困顿

斯坦利·霍尔曾经指出,青春期是充满风暴和压力、充满情感混乱和骚动的人生阶段,具有明显的个体精神焦虑和社会失序特征。”90后”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独一代、独二代的家庭结构,作为家庭核心,他们承载着过多关爱的同时也承担着过多的期盼和压力,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中纠结,在失败与挫折中困惑,在多样价值选择中迷茫。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个体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增强,”90后”大学生群体活动逐渐虚拟化,个体的孤独感和淡漠感上升,他们渴求他人的关注,渴望他人的理解与认同,渴望排解心中的寂寞。他们更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他们会频频在微博上发心情,分享自己的感受,显示自我的存在性;他们喜欢恶搞以吸引眼球,喜欢在网游和无聊中打发时间。同时,他们面对出现的种种生命困顿却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认为,教育必然是牵涉社会文化(传统)与个体精神生活、内心世界的一种活动。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教育者不仅是在传播知识,更多的应着眼与学生成长内在动因的唤醒。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更多的是主导者和权威者。而在微博的世界里,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受尊重的。辅导员应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学生在同一生命场中,共同关注成长,共同经历成长。在线上,辅导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学生更多地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与他们分享自己生命的感悟和生活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透着对学生无尽的关爱,透着对学生的理解与激励;在线下,辅导员应引领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和体验,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感悟激发感悟,用心灵抚摸心灵,用激励唤醒成长自信,从而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与学生直面真实,在现实感知中回归理性

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在微博中较少参政议政,较少通过官方微博获取信息。相对于严肃的政治,大多数学生更乐意选择轻松的娱乐和休闲。在不少同学的社交网站”好友”和微博”关注”中,发现有许多诸如”穷游网”、”英式没品笑话百科”、”笑多了会怀孕”等站点。面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件,他们大多数往往不加以思考,不论其真实性,便大加分享和转发。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大学生更注重在感性层面了解社会,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在微博的世界里,权威淡化,自我凸显,每个个体都是新闻发言人,每个个体都是信息源。大学生一方面更追寻事物真实的一面,另一方面却缺乏在庞杂的大信息库里遴选甄别的耐心和毅力,他们更注重个人感受,更注重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在信息多元、庞杂、丰富的微博世界里,对于信息接收者而言,浏览和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短,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因此,官方微博更新要更及时、信息要更透明和民主,内容要更真实可靠,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提高官方微博的公信力。而作为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辅导员来说,必须掌握新媒体技术,建立个人微博,对微博应用自如,迅速表达思想和更新信息,引领”话题”,占领主阵地;要提升学生的微博素养,教会学生在多元的碎片文本中,学会甄别真伪,学会透过表象看实质,不盲目跟帖,不盲目转发、不恶搞、不盲从。在平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让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存在,更多地实践了解社会,多听、多思、多看,在现实的体验和感悟中分清真伪,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