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依托“五类三圈”双系统模式开展心理育人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临,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和压力日益凸显,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大学生群体正趋于发展为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一、案例基本情况

我所负责的年级共619人。入学后第一次新生心理测评,出现指标异常60人,占比9.7%;次年第二次心理测评,出现指标异常45人,占比7.3%;两次心理测评结果均出现指标异常的学生共22人,占比3.6%。经谈心谈话发现,指标多次出现异常的学生普遍曾经历或正在经历心理困扰,问题主要集中在原生家庭、环境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支持和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我们根据学校心理测评结果和谈心谈话评估情况将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动态分级,以学生为中心,依托“五类三圈”双系统模式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

二、组织实施过程

(一)筛选评估,研判分级

我们通过细致对比本年级学生入学以来两次心理测评结果,深入分析其中出现指标异常学生的指标数据和交叉重复比例,结合学校心理中心及辅导员老师谈心谈话反馈情况,将619名同学从心理健康状况角度分为五个等级类型,分别为:心理高危学生(8人,1.3%)、心理危机学生(9人,1.5%)、心理问题学生(5人,0.8%)、心理困扰学生(83人,13.4%)和心理健康学生(即除以上四类外的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714459618953315.png

图1  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类

(二)全员育人,多维举措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相关要求,以辅导员工作职责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类,我探索设计以“三圈”模式开展全员“双系统”心理健康育人工作,将全体学生纳入工作体系,不仅包含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同时将暂无或暂未暴露出心理异常但后续可能因遇到创伤挫折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也全面纳入动态监测,确保全员获得关注和支持。

1.工作模式——以“三圈”为主体全员参与育人

我以“辅导员—学生骨干、心理委员舍友”为主线,拓宽丰富每一级人员类型,形成“教师圈”“朋辈圈”和“家庭圈”三个重要育人主体;按照“院校教师圈学生骨干朋辈圈”分层分级分类分工,做到“向上报告、向下部署”,家校协同;学生在校期间以校内“教师圈”+“朋辈圈”为主,寒暑假期间学生在家中以“家庭圈”为主,“三圈”合力,有效协同,形成家校、师生、亲友的有效联动,全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工作。

(1)教师圈。教师圈以辅导员为主体,协同班主任、任课老师、学业导师对学生展开宣传教育和谈心谈话,心理问题严重学生及时转介学校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教师;对于需重点关注的学生,与学校公寓管理人员、安保管理人员等沟通,协同重点关注。必要时可通过中学班主任、校外辅导教师等了解学生情况。

(2)朋辈圈。朋辈圈以学生骨干和心理委员作为“排头兵”,以宿舍、班级同学为中心拓展至兄弟班级同学、课题组同学以及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内的同学,形成全方位的朋辈守望相助。

(3)家庭圈。家庭圈包括以父母为首要的家庭成员以及重要的亲友,涵盖学生直系亲属、表亲、干亲以及学生在校外的好友、共同长大的玩伴等,协同学校对学生给予关爱、监护和陪同。

1714459714120985.png

图2 “三圈”心理育人模型

2.工作内容——以“双系统”为路线进行“1+X”教育

(1)“双系统”路线指“支持系统”和“关注系统”。“支持系统”指针对学生采取一系列宣传教育和帮扶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关注系统”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持续追踪和排查研判,通过考勤、晚间点名等方式掌握学生动态,重点关注开学、考试、家庭变故等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节点;培训“朋辈圈”学生骨干和重要同学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上反馈,对心理危机学生采取“多对一”的重点盯防和监护,及时干预。

(2)开展“1+X”心理健康教育。“1”指围绕学生心理困惑和烦恼进行劝慰疏导这一中心工作;“X”代表心理健康教育与多方面的融合,包括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养成,协助学生主动克服学业中的困难;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承受和心理调适能力。

3.工作方法——以“五类”为依据开展因类施策

根据我们划分的五类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对应,确定谈话频率、关注程度、是否通知家长、是否需陪读或治疗等。

表1 针对“五类”学生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

1714459779568558.png

(三)持续追踪,动态调整

 图片 3.png

图3 心理评估与动态调级流程

我们通过追踪谈话以及“三圈”的信息反馈进行分析讨论,对情况趋于稳定的学生可考虑降低等级类型,对于问题趋于严重或突发新问题的学生提升问题等级,通过持续追踪和动态调整问题等级确保精准施策。

三、工作成效

1.重点学生情况趋于稳定。目前,经综合评估研判,处于“心理高危”状态的8位学生中1人情绪波动较大,支持系统较不稳定,已采取“多对一”重点监护和相关措施;其余7人情况较稳定,具有较好的支持系统,经下一阶段心理测评和追踪谈话后若情况良好,可考虑向下降低一个等级,持续进行追踪反馈。

2.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向好。在全员参与、全体纳入的模式下,能够将暂无明显心理异常的学生共同纳入“五类三圈”,守望相助,不落一人。在最近一次年级组织的心理测评中,焦虑和抑郁指标异常学生比例有小幅下降且多指向轻度异常。

3.“三圈双系统”模式作用凸显。学生异常情况能够被敏锐察觉、及时反馈,并为学生提供重要支持。例如,以“教师圈”为例:大一学年中,任课老师反馈某学生课上“不修边幅”,我通过“三圈”了解信息,并与本人谈话,发现其存在较严重的人际交往困难,与中学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其在中学时期有过休学经历,随后与家长沟通建议陪读,学生经家长陪读1年后,整体状态明显改善,后经评估返回校内公寓住宿,情况保持稳定;以“家庭圈”为例:某学生家长在寒假中反馈学生情绪异常,我建议家长陪同就诊,学生后被诊断为焦虑抑郁发作,随后休学治疗,目前情况稳定;以“朋辈圈”为例:某班长反馈其班级内一重点同学状态不佳,经与学生谈心谈话发现学生已出现自杀想法但并未实施,我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到校陪同监护学生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后该生诊断为抑郁症,休学治疗6个月后已基本稳定。

四、反思与启示

近年来,高校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明显增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家庭、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压力影响,在规范日常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同时,对待心理问题学生,尤其是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需要依托其“社会关系网”做好及时监测和持续追踪,帮助其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和健康的人际关系,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