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钱怡:从刻板自律到灵活应对——记一则“学优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简介

小徐同学是大二创新班的一名女生,成绩优异、生活自律、自我要求较高。她认为有些宿舍同学生活习惯不好,但多次劝说无果,宿舍同学甚至表现出孤立她的行为。这样的宿舍人际矛盾使她长期压抑、情绪不良。在一次分配宿舍卫生打扫工作时,她情绪爆发,与室友产生激烈争执。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因宿舍人际交往问题导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

三、问题关键点

1.如何帮助小徐调整认知,学会调节情绪。

2.如何引导小徐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同学和谐相处。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1.悉心倾听,深度共情。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保持真诚,让小徐觉得老师始终和她并肩站在一致的立场上,充分信任、尊重、关注小徐,给予她表达的机会,关注她内心的感受。在老师的倾听与共情中,小徐充分宣泄与表达自己压抑的愤怒、委屈、悲伤等情绪。之后,小徐情绪基本恢复平静与稳定。小徐感觉到老师的真诚与理解,与老师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这为进一步心理辅导做好准备。

2.识别不合理信念,理解负面情绪。小徐非常自律,道德感、责任感很强,因此对他人行为习惯的要求也很高。在小徐情绪稳定之后,通过认知行为治疗的理念,引导小徐找到不合理信念。比如小徐认为打扫卫生一定要提前一晚完成;同学之间必须亲密无间才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提出反对意见,室友一定会有意见从而针对她等。这些刻板、僵硬的不合理信念导致她无法忍受相对散漫随意的室友。但过度灾难化的思维模式,又使她无法对室友直接表达意见,从而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最后大爆发。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箭头向下等方法帮助小徐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同时通过功能失调性思维记录表(DTR)等工具帮助小徐认识到自己不良情绪的来源是不合理的思维模式。渐渐地,小徐能够理性、平和地面对自己的情绪波动,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减少精神内耗。

3.矫正不合理信念,调节行为模式。采用证据检查、再归因、去灾难化等方法,帮助小徐矫正不合理信念。小徐逐渐建立了新的信念:每个人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行为标准、自我要求都不同,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别人身上;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情绪并不一定会带来人际关系的恶化,即使人际关系不好也不代表自己就是失败的。小徐原本刻板的核心信念逐渐被动摇,接纳度与灵活性逐渐增加,能够用更开放的态度应对人际交往。

4.指导人际交往,持续关注鼓励。鼓励小徐用新的态度面对与室友的冲突。在咨询室中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小徐预演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同时指导适当的应对方式,提高人际交往的信心。小徐逐渐合理地接纳自己、接纳室友,宿舍关系逐渐缓和。在基本解决了与室友的问题之后,小徐又提出其他人际关系问题。这时,老师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接纳,鼓励她开阔思维,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小徐在尝试中逐渐建立人际交往的自信,情绪也变得稳定、平和,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与生活。

五、经验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略成绩优异、所谓“自律”的学生。在以往的辅导员工作中,存在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是焦点,而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学优生”的情绪困扰、心理问题等往往被优秀的成绩掩盖了。这些学生的自律、出挑,显得他们与宿舍里其他“普通”同学格格不入。如果这些学生行为模式过于刻板或者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他们可能就会在宿舍中遭遇“孤立”,从而引发情绪困扰,甚至心理问题。因此,应当在工作中适时给予优秀学生除学习光环之外的关注,在生活上给与关注与指导。

2.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运用心理学方法,引导学生助人自助。大学生是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的重要时期,他们会面临心理独立与寻求理解的冲突,往往会遭遇人际交往的困扰,比如不确定人际交往的界限,无法正确面对个体差异等。同时,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不喜欢旁人的过多干预。因此,在心理教育中,首先要给予学生尊重和理解,建立接纳、信任的氛围。然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逐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变原有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相应的指导,整个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充分信任与耐心,直至实现助人自助。

(作者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