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关于考研复习的若干建议

各位同学: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九月。对于学校等教育系统来说,九月是每届新生开学报道的时间,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老生来说,也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毕竟这也是新学年的开端。每年这个月份,路过操场,时常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你们三年前军训时候的场景。那会儿你们还是大一“萌新”,时光荏苒,你们现在已是大四的“老”学长学姐了……当然,这个阶段的你们,对于校园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想的更多的还是未来是否能找个好工作、考上研究生、事业单位、公务员等等。据了解,目前准备考研的同学很多,超过了年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同时,距离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了。经过思考,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学习科学领域的规律,我想先给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提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建议,也许有用。

众所周知,出于种种原因(社会层面、朋辈层面、家庭层面等),每年总报考人数都在增加,加之考试内容较难、范围较广,不少院校学生考研的准备时间提前至大二甚至大一,导致考研竞争日趋激烈。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明确一个问题:“我自己到底想不想考研?”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或者只是心血来潮、盲目跟风、在他人要求下被动准备考研的话,很难有足够强的动力、毅力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到考研学习中。倘若没有足够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也很难高强度、长时间、全方位、系统化、较深入地完成既定的复习任务。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足够强的“想成为一名XX院校研究生”的决心和斗志,在目前的形势下,大概率将会面临考不上的结果。当我们想清楚这个问题并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考研学习时,我们再来谈一谈复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投入问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名额有限的选拔性考试,不是临阵抱佛脚、轻轻松松就能上岸的“应付性”考试。不仅要通过国家线,还要达到、超过甚至较大幅度超过目标院校的初试分数线,最终才有可能在复试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有充足的学习投入。学习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强度投入。

时间投入是最基本的保障,因为考试内容范围较广且科目不少,如果不能长时间坚持每天至少12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则是难以全面、系统且深入掌握并消化所有内容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掌握并消化知识和了解知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考研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了解和知道”,而是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并能够复述或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述出来。在达到时间投入的保障后,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强度投入。

学习强度投入。没有平时高强度的练习,考试中也难以发挥出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时,一定要充分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且全身心地投入,把每天的学习当成是最后的考试来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所学的每一个章节、所做的每一道题。甚至在吃饭、洗澡的时候,我们也会不由自主、自发地去思考今天没有解决的难题或没有学好的知识点,完全“钻”到学习内容中去。当我们不论在做任何事情,都能自发思考学习内容时,不仅不会觉得很累,反而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巨大的收获,也会大大加快复习的进度和效果。而不是学了一会儿后,就想着抛开所学内容,赶紧拿起手机,看一看有无有趣的事情。这样会严重切断学习的连贯性,同时也是一种逃避学习的表现(前面已经说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说明还是没有真正地想考研)。学习强度投入后,我们将觉察不到时间的流逝,只能感觉到每天的学习时间过得很快,这说明我们已经充分沉浸在学习状态中了。强度投入需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下去,切忌不可三分钟热度、学了一会儿就拿起手机或者开开小差,这样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我的建议是,学习期间将手机静音放在一边,一定要克制自己想拿起手机的冲动。

二、学习方法问题

在保证学习投入力度的前提下,学习方法也至关重要。有些同学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试时却难以尽如人意,这就说明在学习方法方面需要进行调整。

在整个考研阶段,最为关键的是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巩固和复习。千万不要担心巩固和复习会影响学习进度,原因很简单,如果没有掌握前面所学知识,学习进度再快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考研的战线很长,各科需要复习的内容较多,如果不能及时巩固和复习,很快就会遗忘前面学过的知识,常常会造成“这个知识点我看过,但是我回忆不太清楚或只能回忆出大概”的情况,这跟“这个知识点我压根就没看过”几乎没有区别。因为考研的评分标准非常严格,评分主要看你有没有达到得分点,达到了就得分,达不到一分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只知道知识点的“名字和大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及时和定期巩固是减少遗忘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说,每天学完之后,晚上睡觉前(每天花费20分钟即可)必须将当日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回忆不出来或者模糊的地方,即刻翻开书本进行补漏。每个星期再花费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把一周以来所学的各门课程知识回顾一遍。同理,每月也是如此。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质量,能够较好避免“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情况发生。

学习分为“真学习”和“假学习”两种状态。“真学习”是学完一个章节、做完若干道难题或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后,能通过语言或文字、公式等形式将知识点或自己做错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准确地回忆和复述,这不仅仅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实质上是自己重新对所学内容进行组织和消化的过程,是将“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关键过程,更是一个检测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的过程。若在回忆或复述的过程中出现“卡顿”及不确定的地方,要立刻拿起书本进行查缺补漏。

对于数学、逻辑等题目,关键是要抓住题目背后的知识点、思维、原理或规律。尤其是要总结自己做题时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点、自己再遇到此类问题应该如何下手等,并对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整合和归类分析,找到自己的切入点,避免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对于数学或逻辑题来说,不能简简单单的把错题进行标记或抄写,问题的关键是超越题目本身,看到其背后考查的原理或知识点,并对同类型题目进行归类和反思,定期进行重温和及时复习。当然,这离不开作为前提条件的大量练习。

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合理安排各门课、各个板块的复习。除了查缺补漏,重点突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外,公共课和自己认为比较擅长的板块同样不能忽视。对于经管类考研专业来说,公共课(政治、英语)“上岸”分数普遍较高,很有可能成为最后能否上岸的掣肘。在各门课程或各个板块的复习中,不要偏科或忽视自己认为不重要的板块,尤其是占考试分值较大的主观题部分(英语两个作文、政治主观题、管综作文、专业课的计算题、论述题等等),更要花费较多的精力进行认真分析和练习(一定要动手去写!)。

在背诵内容过多、复习时间不够的情况下,不要死记硬背。对于需要记忆和背诵的考试内容,例如部分考试科目涉及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如果背诵内容过多、复习时间不够,不要死记硬背,首先充分理解需要记忆的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把一个概念或定义分成几个部分,在不改变内容原意的前提下,能用自己的话将其复述出来或者用笔把关键词、句能够写出来并在脑海里捋顺即可。注意,对于需要记忆的内容,最好能够列出逻辑框架,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复习,一旦回忆不起来,立刻打开书本查缺补漏。

三、学习心态问题

在漫长的考研学习过程中,焦虑、自我怀疑、急躁等情绪可能随时出现,同时,部分同学会出现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盲目乐观情绪,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的复习状态和最终的考试结果。对于考研这种长期的复习过程来说,需要我们具有一个适度紧张、总体稳定、平和理性中带有积极的心态。

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在复习过程中存在着盲目乐观的情况。这部分同学往往还没有进行完全系统的复习,没有把每门课、每个板块都较为认真地复习完毕,或者只是过滤掉自己认为不重要的学习内容得出结论。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记住,考研(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绝对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成功上岸的,要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到底学得怎么样,是不是每门课、每个板块都学得非常扎实?是否已经复习完两轮、三轮甚至四轮了?能否将之前学习过的内容较为准确地回忆起来?目前能否拿到考试题目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是否还有自己觉得很简单,但实际上动笔做起来还是一知半解的问题?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盲目自信,最好的检测办法是拿一套之前没有做过的真题或模拟题,按照考试的时间要求,认真做完并仔细核对答案。或者请同学帮忙随机提问自己复习过的内容,看看自己到底复习得怎么样。

对于另外一部分同学来说,由于自身复习进度过慢、部分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或受到周围他人的影响,常常会出现自我怀疑或焦虑的情况。这时不要过分紧张,过分紧张只能加剧焦虑,只能在白白浪费宝贵复习时间的同时自己折磨自己。我们首先要理性评估自己的实际复习情况:如果自己按部就班且保持较好的复习节奏,同时对自己目前已经学过的内容进行充分回顾和检测时(可通过做真题、模拟题、口述、快速默写等形式进行)没有发现太大问题,这时抛开影响心情的附加因素,相信自己,按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前进即可。如果自己的进度过慢且发现考试内容难度较大,这时要学会及时进行调整,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是延长学习时间、优化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还是请教他人、寻求帮助抑或调整所报考的目标院校。不管怎样,记住一条:一定要沉下心来,持续不断的行动永远大于苦闷无谓的思索,任何空想只会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考研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磨练心性,让自己变得坚毅、勇敢和强大起来的过程。困难和挫折一定存在,但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耐心才是我们得以蜕变和升华的根本。

                                               肖   肖

                               2023年9月8日于南京林业大学文科楼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