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何由“难”转“暖”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既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又涉及千万家庭幸福,以及个人的生计、尊严和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经济下行压力、疫情防控等因素综合加成,不可抗力将大学生就业难度推向顶峰,可以说,史上“最难就业季”实至名归。据此,一系列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问便延伸开来:如何客观看待、理性分析当前就业现状?如何充分重视、有力应对严峻的就业挑战?从国家与个人、政策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推进,国家政策导向精准发力、个人素质提升与时俱进、理想信念教育指路铸魂“三管齐下”,成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及时雨”。

一、给足“干粮”护征程:国家政策导向精准发力 

政策先行、举措铺路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围之“道”。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有关部门科学研判、全面统筹、精准出击,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拿出疫情和经济下滑背景下的真招实招硬招,靠政策暖人心、安人心、鼓人心,为“稳就业、促创业”保驾护航。政策“定心丸”是将政策之“力”与政策之“利”拧成一股绳,形成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合力。

1.以政策之“力”拓展就业之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34次提到就业问题、6次强调稳就业,到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攻坚克难促就业”为主题“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到十部门启动“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再到教育部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广开就业“门路”,搭建创业“扶梯”,可以说是应出尽出、能用尽用,力度密度都是空前的。

“扩招”机遇拓展毕业生出路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一是升学扩招吸纳行动为毕业生提供高度深造的出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二是适当扩大“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志愿服务”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21个省份进一步扩大了招募规模,拓宽了乡村基层就业空间,为毕业生提供深度锻炼的出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建功立业。三是多形式灵活就业为毕业生提供广度成长的出路,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指出,鼓励个人利用社会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促进灵活就业、副业创新。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各高校也多措并举,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可行的举措抓落实。广东设置驻镇帮扶工作队服务岗、农业信息化建设岗等10大类岗位,面向全国招募派遣约5000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志愿者;安徽开发2000个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岗位,驻点乡镇科技特派员服务站、农业科技园区等,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三农”工作;江苏、内蒙古等地提高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比例,积极做好人才储备;湖南对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人数比例,给予创业贷款和贴息优惠;各高校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积极联系央企、国企、骨干企业等“用人大户”,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多所高校人性化地增设教学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等岗位,为毕业生就业开“绿灯”。

2.以政策之“利”缓解特殊群体之困。面对瞬息万变、挑战不断的就业态势“风向标”,要以政策“红利”释放就业潜力,针对重点人、重点事做好“补”的文章,让“红包”补贴不断提升就业工作的温度。一是守好重点人,对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高校毕业生,建立专门档案和帮扶工作台账,健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各级政府和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帮扶规模,提高了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缓解个人经济压力,让毕业生就业“落袋为安”。二是做好重点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发放系列补贴;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按规定给予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支持,实现了毕业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扶上马,送一程”。

二、怀揣“猎枪”心不慌:个人素质提升与时俱进

素质提升、技能傍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求解之“根”。对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创业撞上疫情,成为一次个人素质的“大考”,越是大考越考验能力,也越要提升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应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给予高校毕业生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教育引导,做好素质提升“新、融、云”三篇文章。

1.因时而进,做好“新”文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新职业、新工种,剪辑创意师、直播销售员、旅行定制师、游戏体验师等时尚职业受到高校毕业生青睐和追捧。新职业的诞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缩影,个人素质则成为就业市场上的“硬通货”,想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新思维、新能力必不可少。一是做好“新”思维的培养,互联网思维是顺应新变化的思想“东风”,通过运用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迭代思维等助推互联网产业主动融合实体产业,培养毕业生具备发现新机遇的意识。二是做好“新”需求的链接,“互联网+专业能力”是胜任新职业的行动“桥梁”,通过就业见习、实训实习引导毕业生深耕专业领域,建立专业前沿敏锐性,形成创新动手习惯,培养个人赢得新机遇的能力。

2.因事而化,做好“融”文章。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不是刻板的活动过场,不是抽象的说教灌输,必须要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了解现实,激发学生激情潜力,真正融出活力、融出高度、融出效果。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搭建就业创业“大舞台”,通过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产业化”链条,以一个专业对接多个企业,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衔接。二是深化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夯实就业创业“基本盘”,通过专业设置匹配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寻找校地融合共建点和互动点,促进利益共同体的生成,进而实现“共建、共享、共进、共益”。三是深化专创融合,激活就业创业“催化剂”,通过“专业+双创”,将市场真需求、企业真项目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奇思妙想转换为现实生活中的新技术、新产品。

3.因形而活,做好“云”文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智能设备的日渐普及,“云端学艺”开启素质提升“新窗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人人皆学、到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线上培训平台。“微”时代下,在线长本领仅仅通过线上“微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构筑起网络教育同心圆才是当前形势之需。一是做好由破壁向破圈的转变。“云培训”打破线上与线下的壁垒,隔空传道授业解惑实现了教育的“戳手可得”,这为教育“破圈”提供了可能,将教育的受众主体从校内拓展到更大范围,使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参与的自发行为。二是做好由追逐向引领的转变,将教育适配新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载体,有效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度的同时,还要注重更加主动、有力地引领学生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导向。

三、紧握“指针”树信心:理想信念教育指路铸魂

志存高远、品格锤炼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破题之“魂”。逆境最能检验人的意志与追求,理想信念是青春奋斗的“定海神针”,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价值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寄语青年,指出理想信念是青年“胜利之匙”“精神之钙”“思想的总开关”“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勉励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就业教育要提供“套餐”,既扶“智”又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引导毕业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1.以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情怀担当是干事创业的指路明灯,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准确把握时代坐标,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坚定理想信念和报国追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一是回顾历史,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自觉增强“知国、爱国、报国”的思想认同、历史认同和情感认同,涵养毕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二是放眼社会,在实践中访民情、解民忧、讲境界、讲追求,深刻地洞察社会、思考人生、关照自己,把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实际行动,激发毕业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时代担当。

2.以坚韧毅力和实干态度激励毕业生做新时代幸福的奋斗者。品格态度是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石,要教育和引导毕业生赶上新时代的脚步,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脉搏,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成为奋斗幸福的“排头兵”。一是淬炼“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坚韧毅力,通过对标优秀朋辈,发挥典型的价值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毕业生了解真实的成长故事,感受坚韧的奋斗力量,进而对标先进、提升认知;发挥体育育人功能,通过“讲解—判罚—互动”环节设计,潜移默化地以体育精神形塑毕业生品质;合理规划个人成长,通过科学方法将理想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现。二是培养毕业生“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态度,通过对话真实案例,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为“原材料”,引导毕业生以恒心坚守事业、以本心端正态度、以匠心专注所长;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劳动可以培养人、锻炼人,引导毕业生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强化劳动价值认同、建立劳动朴素情感、坚定劳动实践导向,通过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奋斗新时代幸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