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123+n”就业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高校就业工作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着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影响着国家经济和民生。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在就业工作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建立一本台账,形成两级联动,构建三维帮扶,并凝聚广大校友力量,探索性地构建总结出“123+n”工作法,并取得良好成效。

在国际经济下行和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召开多场专题会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合理统筹,稳步推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开源拓岗。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拓渠道、提能力、促就业等就业工作相关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目标、就业为导向”的观念,积极探索“123+n”就业工作模式,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当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31处提到就业问题,足见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之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招聘规模、应聘流程、求职岗位等产生了新变化,这其中有着应届生岗位竞争加剧、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对于课外辅导机构的政策性调控、应届往届考研群体双增长等挑战性因素,也有着智慧医疗技术迭代式发展带来广阔的就业增长空间等机遇性因素。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抢抓就业关键期和冲刺期,推动各高校持续发力。然而,高校在推进就业工作中仍存在系列问题,如特殊类型毕业生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困难,但目前的帮扶措施不完善,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有限;部分学生就业观仍存在偏差,在就业过程中“重薪水、轻发展、期望高、行动低”,择业观与就业竞争力有待加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企业需求与学生目标不一致,就业信息不对称。因此,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多举措积极推动学院就业工作势在必行。

二、高校“123+n”工作法的实践和探究

(一)一人一策,建立一本台账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诸多就业难题,学习任务紧,就业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面临的就业困难更为突出,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群体就业,细化就业摸底工作,每年认真建立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台账,并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对学生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就业意向等信息详细记录了解。

1.早重视,早定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行业内的长远发展远比“第一张饭票”更重要,将“读好书,就好业”与“有书读,有业就”充分结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针对“创业,就业,考研”学生情况分岗分层分级指导,“波浪式”推进就业进度。

2.勤整理,勤思考。面对就业困难学生在就业方向、就业资源、就业选择、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局限与不足,坚持将招聘信息进行二次整理,把匹配度较高的企业、岗位整理成表格公布,特别设置“辅导员情报”一栏,将自己的建议逐条填写,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选择,并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立教师和学生双重帮扶责任人,制定帮扶政策及措施,形成一生一档就业困难学生台账表,并做到一生一策。

3.盯行动,盯落实。学院每月对表格情况进行定期更新,及时跟踪了解特殊困难学生的动态,做分析,找原因,出方案,请帮手,力争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帮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挖掘潜力和潜能,助力特殊困难学生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

(二)学院班级,形成两级联动

1.工作重心下移,全员做就业。面对疫情的影响和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眼高手低”现象,学院高度重视,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主体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以毕业班辅导员为主要成员的就业工作小组,并根据每届学生特点,坚持“全员参与、务实联动、引导帮扶、促进就业”的原则,形成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2.因势而新促就业,开展精准就业。能环学院坚持每年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统计分析,并召开未就业毕业生推动会,通过对就业形势、政策讲解、就业观教育等方式完善学生就业观念。与此同时,学院针对就业工作每年召开1~2次专题教工会议,从教师层面形成教育合力,从课程思政、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助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就业工作“上热中温下凉”的局面。

3.就业关口前移,开展就业育人。学院从班级层面形成以班长为组长,班委为主要成员的班级就业工作小组,强化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教育,以实现尽早就业为目的,定期和毕业生进行深层次沟通、交流。同时在学生中还形成了包括学院研究生、本科学生党员、已就业学生等在内的帮扶群体,发挥较强实效的朋辈合力,共同推进就业,充分调动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做好班级就业工作。

(三)多措并举,构建三维帮扶

学院针对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抓落实,形成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三维立体帮扶模式。

1.辅导员:营造“攀进度、促就业”氛围。细致推进就业工作,对就业困难学生精准划分,因人施策、因案施策,通过“以快打慢、以优带弱”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和就业环境。劝导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停止收割,尽早签约”,督促“慢就业”学生“跑”起来。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让优秀学生领跑,“慢”学生变“急”,“懒”学生变“勤”。同时,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弱化薪资激励,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和地区建功立业,通过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择业观,积极开设简历门诊、就业讲堂,邀请校内外就业导师为学生提高相关就业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2.学生党员:朋辈择业,考研伴学。形成党员结对帮扶制度,从学习、工作或生活方面,切实做到“三个一”,即每一名党员每学期至少有一个帮扶对象,达到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学生就业工作。此外,学院形成毕业班临时党支部,利用学生党员,为就业困难学生制作“就业明白纸”,简化就业流程;为毕业生解答就业相关问题和困惑,保障信息通畅。通过精准发力,切实筑起支部战斗堡垒,推进学院就业工作。

3.班导师:挖掘资源,多级助力。从大一至大四,班导师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起着主导性作用,学院针对想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形成“推免学生挖掘班导师母校教师资源—专业扎实学生挖掘班导师合作单位就业资源—实践操作学生挖掘班导师课程资源”的多级助力现状。

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导师三维帮扶,积极从学业生活入手,帮助学生推介优质就业信息,对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和指导,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形势,树立务实的择业就业观,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四)资源共享,凝聚校友力量

在校友资源方面,学院充分凝聚并发挥校友力量,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并通过建立校友群等方式,精准对接与服务,号召校友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协助校友开展招聘专场,为学生提供优质企业与岗位,为校友企业量身推荐毕业生,有效为毕业生和校友搭建了新平台,探索搭建了毕业生的就业新渠道。

三、“123+n”工作法的成效与思考

“123+n”工作法的开展实施在学院毕业生和学生工作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高度的好评。学院就业工作在“123+n”多方努力下稳步推进,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学生更多的进入行业领头企业、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等,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同时,就业工作的推进在广大同学中起到了思想引领的作用,改变了学生“慢就业”“懒就业”的现状,帮助树立了正确的就业择业观。“123+n”工作法为毕业生打开了就业的新视角、新方向。

(一)突出重点,狠抓难点

“123+n”以就业困难学生为抓手,通过“三番五次摸家底,千方百计求突破”制定台账,定点帮扶,了解其所求,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挖掘资源和潜力,以“啃骨头”的精神,真抓实干,落实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

(二)多方联动,立体帮扶

“123+n”工作法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多方联动,从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多角度出发,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理念与方式,从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资源等多角度入手,努力实现强技能、促就业、稳发展,织牢就业保障网。

(三)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123+n”工作法充分发挥校友无限资源与力量,针对就业渠道有限、学生就业观局限等实际问题,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为校友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新的平台,增强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通过同频共振,促进校友及企业发展,实现互促共进。

“123+n”工作法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对帮扶过程缺乏考核与反馈,校友资源维护服务机制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回访机制的建设仍有待加强等。因此,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高校就业问题仍是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龙欣宇,李新宇.大数据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精准化”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74-75.

[2]田中良,郑孝莲.多措并举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探索——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101-103.

[3]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03):120-122.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