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开展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向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落实和贯彻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家鼓励、引领、号召高校积极实施劳动教育。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使更多青年受到激励,感知到劳动对于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劳动教育质量、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一、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红色文化能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引起了全党全国的重视,此项教育被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的,这样一种层次较高的认知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困难。但是,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决定着在未来发展中拥有一批怎样的接班人,对促进国家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在劳动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改写历史过程中孕育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蕴含着激昂奋进、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坚定执着、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能激励他们敢干敢闯、开拓进取。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校园,将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能为劳动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大学生劳动观培育需要红色文化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

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精华,是劳动思想与红色文化融汇的结晶。劳动的主体是人类,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高度自由和全面发展。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实践观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其中,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就是源于劳动实践。劳动精神,其内涵包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展现了每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在红色文化塑造时期,劳动精神的内在价值追求与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需求息息相关。

红色文化有着清晰的脉络、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态,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政治抱负与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载体。大学生劳动观的培育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永不会过时的红色基因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劳动观,尤其是蕴含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为国家复兴奋力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无论是大胆创新、诚实守信,还是辛勤劳动、百折不挠,都是当代青年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精神养料。

(三)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学决策能力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承载着培育世界观的重要功能,既要让大学生认清劳动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也要让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工作形势做出正确判断,这对大学生的决策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孕育了具有较强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红色文化,是革命与建设成功的根本。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撰写了大量著作,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他所具备的强大决策能力,让无数中国人在黑暗中感受到了光亮,为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突出重围,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这些都是具有较好的科学决策能力的表现,也都是红色文化中极好的精神养料。

二、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一)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具有相通性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一直倍受关注,因为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许多思想与理论都源自于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中国革命与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也能为个人的奋斗与发展起到积极引领的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劳动教育理论的指导,与科学规律保持一致是劳动教育成功的前提。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时代内涵,其中蕴含着不屈不挠、坚定不移、艰苦奋斗等精神,都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必须要具备的,这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对时代发展的回应。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先进理论与科学思想的指导,仅从这一点看,红色教育与劳动教育之间具备相通性,有利于两种教育散发出时代光芒。

(二)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是我国的特色文化,是在抵御外来侵略、建设精神家园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来的,能对人的行为与态度、思想与情感产生无形无声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高校实施大学生劳动教育,符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高校要把各种育人活动当成文化传播与创新的载体,更要将此视作历史使命,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红色文化能产生启迪人心、浸润精神的效果,能让当代青年产生勇于奉献和斗争的志向。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高校是重要阵营,要把劳动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红色文化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题材

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只是机械地传承红色文化,却不对其进行创新性开发,红色文化必定会沉睡于历史长河之中。因此,要以劳动教育为载体,适时对其进行开发。大量实践表明,红色文化作为实践题材,可以得到很好地开发。比如,红色文化历经时代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概念,有着较高的时代价值,包括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思想丰富、内涵深厚。这些思想曾发挥出了巨大作用,对其进行创新,才不会被时代忘记。与此同时,文化是一种有着无限发展潜力的产业,其价值与意义值得人们的重视。怎样才能将红色文化发展成一种主流文化、如何引领红色文化产业形成更为强大的产业链……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以对旅游、教育、信息技术等产业的繁荣起到助推作用,对教育内容、形式等进行创新,能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题材。

三、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一)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开展思政教育,增强课堂劳动教育的层次感

第一,使理论教育具备强大的影响力。劳动教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教育体系,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着较强的思辨性、逻辑性,如果只是空洞地对学生进行说教,极有可能将科学的光芒掩盖住。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有个性、有朝气、有活力,愿意接受各种新鲜事物,无法对生硬而晦涩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甚至会表现出抗拒、排斥,这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工作者要更好地发挥出红色文化的价值,使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助推器。例如,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冲出教材的禁锢,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更为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充实课程内容,减少理论性说教所占的比例,提升教育的感染力,让大学生产生亲切感。

第二,使用多样化的授课媒介。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诉求、兴趣等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在最短时间内达成预期效果,如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带领大学生一起观看红色影视作品、传唱红色歌曲,让红色文化变得可观、可感、可悟,让其自然而然地与劳动教育理论知识融合到一起,用革命先辈的不朽事迹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精神品格得到升华。

第三,增强授课方式的多样性。红色文化既要进课堂,也要进教材,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绝不能只是机械地对学生进行说教,而应该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卸下思想的负担,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趣味性。这样一来,学生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会积极进行思辨、分析、表达,与更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彼此之间交换思想。打造“头脑风暴”式的课堂,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悟,提高理解的深度,增强思想认识,从而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复加强高校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二)在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下,使校园劳动文化形式变得更加丰富

第一,“党团日活动+”。首先,依托红色文化开展党团日活动,使之成为“必修课”。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校道宿舍卫生清洁活动、党的生日纪念活动等。其次,高校要摸索出一条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此类活动的途径,既能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又能使校园文化形式更加丰富。例如,适逢重大纪念日时,要求各个党支部、班级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平日要在校园内开展志愿者服务,增强劳动意识;在宿舍区设立红色文化宣讲点,让红色文化能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劳动教育达到可看、可学、可感的目的。一方面,以此类活动为载体,大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感知到红色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劳动文化之中,能让学生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

第二,“校园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特征组办红色社团,邀请各专业技术相关领域的工作先锋、劳模典范对社团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号召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提出合理建议。例如,在校团委的带领之下编排各种红色文化剧目,或是组织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活动期间,红色社团指导老师要为学生介绍一系列与工作劳动相关的感人事迹,帮助青年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素养,使他们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愿意在学知识、练本领方面付出更多的艰辛与汗水。一方面,让高校大学生成为主角,由受教者向施教者转化,增强在情感上对于红色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这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红色娱乐”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精神的正确内涵,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网络媒体+”。论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网络媒体的优势是其他信息传播方式不可比拟的,高校要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高校可以通过创办师生劳动模范APP、劳动模范微信公众号等教育载体,向大学生推送与红色文化、劳动精神有关的教育资源,凭借网络教育独有的优势,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教育。同时,转发、评论、点赞等形式拓宽了劳动教育和红色文化的互动方式。

(三)利用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第一,要发挥出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的优势。社会生活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使劳动教育不再受到空间的局限,我们可以在相关部门的辅助下创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劳动教育的构成部分,为学生参观教育实践基地制定细致而周密的活动计划,让学生获得良好体验。如果具备成熟的条件,可鼓励大学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及各种文化场馆,扮演讲解员、档案管理员、游客接待员等不同的角色,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劳动工作之中,让红色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深对峥嵘岁月的理解,提升知识素养、理论水平。红色文化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让学生在观念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行动上积极参与劳动、乐于奉献。

第二,要围绕劳动教育组织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各个班级、党支部、社团组织等都要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当成常态工作,极力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成果得到稳固,最终达到升华思想、培养品格的作用。首先,要立足于校园生活的具体情况为师生提供服务。例如,各班级学生自发开展“集体劳动日”“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体悟劳动精神;党支部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对于一些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遇到困难的学生,利用党支部的劳动力量努力为他们提供帮助、支持;开通大学生服务热线,设立服务站等,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把党支部当成自己的依靠,树立“有困难找党支部”的观念,确保每一位党员大学生都能发挥出带动、感召的作用;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点滴小事,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有效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处于怎样的层次;带领学生接触社会,为群众提供服务。为此,学校要与周边的企业、社区、街道等保持联系,形成互帮共建的发展模式,既能为学生争取到更多锻炼机会,也能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让大学生为人民发光发热。

(作者单位:梁燕龙,肇庆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