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学+创+服”一体化模式探究

构建充满活力、覆盖面广的高校基层党组织体系,可以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类高校对此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责任。在上层党办的引领之下,艺术类高校更是应该把握新形势,创新工作思路,力争将专业建设同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着力探究党建模式新路径,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为国、为党、为社会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一、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着析

艺术类高校学生和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一样,热情阳光、爱党爱国、积极向上,但众所周知,艺术类高校学生在专业、性格等方面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其第一点就是由于长时间专业课程学习,使得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意识,具有浓厚的艺术情节,多数艺术专业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表现欲望较强。

第二点是由于艺术专业学生多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史思政等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薄弱,义务教育阶段及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动机也使得传统的“说教式”课堂对其吸引程度不高;相对来说,艺术专业学生对于专业基础、专业理论等课程接受能力较弱,更是由于艺术创作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独特的个人特性,使得他们对于某些观点有个人独到的看法,却无法在传统教条式课堂中表达,以上种种原因使得艺术类高校学生更愿意进行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

第三点就是在文化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触新兴、外来思潮较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于文字、教条这些传统学习方式所带来的知识教育点接受能力较慢,而对于以音、画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且富有创造力、善张扬、爱表现的绝大多数艺术类高校学生更是会以此为展示与表演的平台,积极参与到此类教学活动之中。

此外,极具创造力、不愿被约束、个性极强的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很大区别,这就间接导致了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政治上要求进步,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政治敏锐度不高,理想信念淡薄;但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处于大学现阶段的艺术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定型,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就要求艺术类高校只要在符合其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之上,利用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现今所存在的问题,定会使得艺术类高校学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显著成效,强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力促党建工作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自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的使命自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我国的艺术类高校是哺育、培养社会主义艺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作为肩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文化艺术新一代人才,应该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原则,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夯实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

首先,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以国家召唤时代担当作为指引方向,通过党建工作的开展激发个体情感,提高自我认知,拓展和完善艺术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模式,引导艺术专业学生从文化自信到文化繁荣,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内心,塑造优秀艺术青年新一代,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带动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凝成新时代中国力量。

其次,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传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艺术教育的全面实施。良好的党建工作开展进一步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实践者。坚持党建与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相结合,坚定“艺术服务人民”的崇高理想,引导艺术专业大学生筑牢思想根基,高扬信念之帆,在“古香古色”的社会担当中提升专业素养,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最后,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的良好开展利于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善党对艺术类高校的全面领导,提高艺术类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水平,力促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艺术类高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高等艺术教育始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有助于扎实推动党建及高校各项事业得到双向推动,实现艺术类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输送优质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

三、艺术类高校“学+创+服”一体化模式路径

推进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既要结合当代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又要结合理论,要把党建和思政工作融入“大党建”格局,以身边党员为有力抓手,以点带线,以线成面,提升党建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才能达到“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根本目的。

(一)丰富“学”的形式,激发学习热情

针对现下疫情防控的新形式,艺术类高校党委应结合艺术类学生特点,以专业为切入点,开辟“线上与线下联动”“集体与个人结合” “文字与视图互补”的学习形式。通过“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每日为师生党员推荐学习内容;鼓励党员人人录制“微党课”,在学院党建微信公众号进行展播,学生党员假期期间走进百个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馆直播,真正达到一人参学,众人受教的良好效果。二级学院党总支也应每周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党员定时打卡,并制定特定的党日活动时间,集体学习并相互交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党史知识竞赛,读书演讲比赛,以比促学、以赛促练。针对师生的绘画专业特长,将党的理论学习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以图片、视频等音画材料为媒,以史为题,从画作中探究背后的党史故事,开展系列“画”说党史活动,组织观看红色影片,激发师生党员的参与度。

(二)鼓励以“创”促学,升华思想境界

将“作业变作品,作品变产品”的教学思路与党的理论学习、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深化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讲述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发党员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如新冠肺炎疫情大环境之下,鼓励师生共创作讴歌抗疫精神、抗疫英雄、防疫知识原创作品;结合庆祝建党百年,师生党员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绘制一幅幅画作,形成绘作长卷;绘制党的百年历程典型人物和先进模范肖像,开办建党百年英雄人物展;组织百名师生讲述百名英模人物事迹。师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收集阅读大量的史料,探寻英模成长轨迹,产生心灵的强大共鸣。鼓励工艺美术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创作红色精神的文创产品,将创作的过程转换成为深入了解党史知识的过程。同时,还应坚持以赛促“创”——关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内容,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近两年,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17个一等奖、51个二等奖、59个三等奖、201个优秀奖,创办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12个、省级14个。在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中,学生创意组“山生好物——助力长岭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产品”荣获铜奖。

(三)拓展“服”务途径,彰显党员风采

艺术类高校还应以“校园先锋工程”工程为牵引,以专业服务为特色,以实践育人路径为抓手,引导师生在校内开展创建“党员先锋岗”活动,在校外开展“守初心,担使命”志愿服务活动。校园内,学生党员在“第一课堂”,佩戴党徽,提早到课,课间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督查;在“第二课堂”走上“讲台”,当好党的先进理论宣讲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亮风采;在“生活社区”,带头开展节约粮食活动,悬挂党员寝室标识,以身作则做表率。校园外,鼓励师生们坚持开展“给老人送温暖”“为老兵画素描”“进社区做设计”活动。

在此之下,艺术类高校应深度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现实紧密结合,紧扣专业抓党建,以学促创提实效,多创服务担使命,将高校育人功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一大批爱党、爱国、爱校的新时代青年。

艺术类高校党建工作应该在继承中改革,在创新中推进,积极探索开拓“学+创+服”模式,培养德才兼备、有信仰、有担当的适应社会发展新型艺术人才,拓宽学的路径,创作具有思政内涵的画作,打造服务师生、服务社会的暖心服务。真正发挥党建教育工作从文化自信到文化繁荣,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红色种子深深地埋藏在艺术类高校学生的内心,筑牢忠于事业的“精诚”,保持攻坚克难的“气势”,展现追求卓越的“神采”,引导艺术类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我们的党,坚定其内心的正确政治信仰,塑造优秀艺术青年新一代,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带动审美素养、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凝成新时代中国力量,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繁荣与兴盛,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