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深度关怀与价值陪伴——大学生X陷入“空心”心理症状的 危机消解干预报告

一、当事人基本信息

2020级新生X,男18岁,就读于广东某二本学校的国际金融相关专业。父亲是一名较为成功的商人,母亲为广东某银行主要职工,家族无精神病史及相关心理疾病遗传病史。因父母工作事务繁忙,该生与父母较为疏远。

二、当事人背景及事实描述

首先要介绍的是当事人背景。该生家庭条件较为富裕,父母因工作事务繁忙,故该生常年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准,导致其金钱概念及价值意识薄弱。该生因父母的职业和生活片区等多方面因素,从小被安排在广州中心地区较为优异的学习校区就读。但由于高考阶段家庭管教较为松散,学生有相当的生活费作为消费支撑,父母对其请假、旷课等违纪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助之。综合因素导致该生养成了思想散漫、行为自由的生活习惯。高考后,其普通高考成绩在所学习的校区内排名较为靠后。该生录取的高等院校与从小相伴的大多数伙伴录取的院校相比学校排名也处靠后位置。父母认为该生的高考成绩是由于高考时家庭管教松散、给与其生活标准过高所致。入学后父母决定将原本大学每月10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标准降至5000元人民币,该生表达强烈的不满。

2020年10月入学后,辅导员H老师在军训期间第一时间发现了该生的异常行为。具体表现为漏训逃训、老师无法与其取得联系、做出回答和承诺却不予兑现且行为绝对自由化。发现异常后,H老师与其在10月26日进行了初步的谈话,表达新生军训的纪律性和重要性。但该生在承诺后仍保持相对自由散漫的状态。11月份正式进入新生的课程学习后,该生前五周经常出现无故缺课、逃课、迟到早退的现象。H老师在11月10日、16日及19日多次与其谈话但收效甚微。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H老师在11月25~30日多次与家长通话,并邀请学生家长12月4日进校谈话,得到上述当事人背景的有关事实信息。在家长谈话后,H老师每日对该生进行上课督促,早起到办公室后第一件事即给该生去电或通过微信询问上课状态,该生的出勤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出现明显向好的状态。但在两到三周后,学生随即又回到散漫的状态难以改变。

H老师在进行多次思想教育工作无效之后在工作时间外的12月14日进行了一次三方家访,望深度了解学生整体状态的根本原因。深度访谈分为三个步骤:H老师与父母双方的深度访谈——单独空间内学生的深度访谈——三方意见交流与商定。H老师与父母双方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父母在该生初中前交流时间较少,升往高中后又因工作事务繁忙疏于管理。孩子的消费要求基本满足,但与此同时由于疏于管理,在初高中即出现过许多次逃课、旷课等违纪行为。但出现问题后父母的解决方案是帮助其向学校或任课班主任申请“求放过”,也代替学生“收拾好”许多犯下的错误行为的直接后果。H老师在单独空间内与学生的深度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对于父母的情感递增约止步于初中。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正向反馈,且自己的消费要求一直得到近乎无限制的满足,自己的情感认知也逐步趋于没有起伏甚至麻木。该生也坦诚自己即便意识到所做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不会担心受到过大的惩罚。且认为即便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严重性后果,也有家庭的经济和父母善后作为退路支撑。该生同时说明自己有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认知出现一定问题,且自行阅览了大量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形成类似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H老师在三方意见交流与商定过程中,首先引导父母及孩子双方承认问题的根源性,其次引导双方听取老师建议再协商往后阶段的学习、管理和家庭教育方案。

三、“空心”心理症状分析及研判

在上述当事人背景和事实描述的基础上,H老师基于心理学科科学对该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研判,并作出“该学生倾向处于由家庭教育部分缺失导致价值空心化的‘空心’心理状态”的初步判断。“空心”或“空心病”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

以下对该生的“空心”心理状态进行详尽分析:

第一,根据当事人背景及事实描述,该生长期处在一个“父母代替孩子接受惩罚”和“溺爱教育”的家庭环境下。其直接结果是让学生自责心/内疚心逐渐丢失、自我表现察觉逐渐丢失、在多次尝试和家长的语言对抗和身体违抗中产生惯有力。此直接结果导致孩子在行为结果认同和价值获得上产生边际效用递减效应,越如此教育孩子越无法接受,开始逐渐封闭。同时一并产生品行障碍及对立违抗性障碍倾向,在孩子的性格关键形成期倾向形成综合型障碍人格。

第二,根据与事实描述中的与学生单独谈话了解并得知,其价值观的形成与阅读大量心理学书籍有关。其价值观在文学陶冶中向虚无主义倾斜,产生对与遇见事物的兴趣丧失、减退和强烈的无意义感的情况。

第三,其虚无主义价值观即“空心化”的初步形成与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有极大关联性。该生的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主要体现对孩子的关注度和关爱度上。因为父母事务繁忙,该生行千事论万事都无法从家人身上得到积极的应答和正向的反馈。这样的关注度缺失让他进一步确认了做任何事都无意义的虚无主义倾向。进而进一步产生违抗性行为以期望获得关注。

最终,在以上三点的综合作用下,该生形成了“缺失关注—做出对抗行为—得不到正向反馈—形成虚无主义价值观—做出其他逾规逾矩行为—确立虚无主义价值观”的价值形成闭环,从而陷入“空心”状态。

该生是否属于“空心病”的心理障碍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士进一步研判确认。但鉴于学生目前状况良好、社交状态正常以及偶发迟到早退但极少缺课的情况,H老师认为该生在校内观察或利用校内心理咨询室进行干预较为妥当。

四、症状对应方案与实施过程

对于“该学生倾向处于由家庭教育部分缺失导致价值空心化的‘空心’心理状态”的初步判断,H老师进行了全过程跟踪、记录并加以干预引导。干预引导的全程简略为“深度关怀—价值陪伴—危机消解”三个部分。

(一)深度关怀。

在得知基本的学生背景调查结果和综合信息后,H老师首先对学生的每日情况进行长时间跟踪并深度关怀关爱其学习、生活近况。学生习惯赖床,赖床后直接放弃上课。H老师则每日早起后通过微信、电话提醒其上课。每日在提醒其健康打卡时,也顺带问一问有没有趣事发生或者最近又看了哪类书籍、电影等生活相关近况。通过其微信朋友圈、交往甚好朋友的朋友圈和社交软件来了解其行踪。在学生周末返家时,和家长沟通在家里是否开心,有没有与孩子发生冲突等。综合地去了解学生的整体近况,把握住学生的整体动态。但在关怀和询问时坚持保密原则,不触碰侵犯学生隐私的底线。同时也将自己的关怀和了解行动降低频度,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价值陪伴。

H老师发现该生提到自己因阅读心理相关书籍结识虚无主义后,主动地和该生对这类价值观进行了探讨。首先承认这类价值观的存在合理性,并表达自己也曾有陷入过虚无主义以拉近和学生的价值观距离,消解激化价值对立的矛盾隔阂。其次在贴近其价值观的同时,引导其拓宽眼界视野。提醒其可以承认虚无主义的部分实用性,但同时也要认识社会思潮和主观价值应是在社会的范畴下随之更新的。且同时不要因为陷入虚无主义忽视了个人的发展,两者不是互相矛盾的。提醒其除去学业外,个人自身的人文素养、情怀道德和艺术培育都是非常重要且值得花时间的。用这样的长期价值陪伴来引导该生走出虚无主义泥潭,拉出失去自信力和感知度的泥沼中。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和校园生活中找回感知力。

(三)危机消解。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线上线下长期积极引导,该生不仅在学习习惯上取得一定的有效成果,按时参加课程和考试,在课上也会根据老师的提问来回答。同时该生也逐步适应了大学生活,其原本相对于局限的人际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与家人沟通方面,还有待提高。但H老师也常常作为家校的沟通桥梁来联系双方,该生整体的社会关系得到改善。该生的疑似“空心”状态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长期引导和干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综合来看,仍存在引导的空间。

综上所述,此次危机干预引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五、经验分享暨由案例引出的普适化对策

“空心病”作为当代优秀大学生群体中常出现的主要症状,最直观的“病症”就是由虚无价值观引发的无兴趣、无意义、社会不适性和有效引导效力泛化。对此,就类似案例的普适化对策而言有以下三点值得探讨。

(一)主动发现学生价值异常,有效干预其特殊价值取向,长效跟踪定期监测其“空心化”程度

如果学生仅仅是处于价值迷茫、价值观塑造和寻找价值观的阶段,偶然接触学习了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内容,无需特殊化特例化。但对已经产生因价值虚无而导致行为失常的学生,应对其进行长效的跟踪且即刻对学生的危机心理干预作常态化处理。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的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B站、微博等的动态,藉由此类平台提供的该生社交信息来同学生开展线上的交流,更新其价值观现状。

(二)深度关怀和价值陪伴,消解临时危机

以深度关怀为靶向、价值陪伴为“手术刀”来引导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调整其回归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有相当效力的。首先,深度的关怀能够放松学生的防备心,以其为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背调和详尽了解。同时深度关怀也能够在全过程的维度上跟踪学生、持续地了解学生现状,根据其不同的“病理阶段”来“对症下药”。其次价值陪伴的“手术刀”是根据学生“空心化”价值观来针对性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长期的过程,且存在一定主观阻力。所以凭借长期的价值陪伴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是更为合适的方式。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摒弃师长的价值对立身份,以朋友和学术伙伴的身份来进行探讨、交流。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有利于学生放下刺猬心理。深度关怀和价值陪伴的两种方式结合,让学生能够消解暂时的价值危机。但同时也需要对应的老师进行长期跟踪和“疗愈”。

(三)提升学生当代文化感知力,开拓学生价值视野

对于“空心化”的价值障碍,最具体的“药方”应当是提升学生对当代文化的感知力,开拓学生的价值视野。根据深度关怀来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其兴趣点引导关注现当代文化,提升对社会文化和知识的感知力。应该把握学生精确的学术兴趣动态,根据其兴趣点拓宽其兴趣面。面对“空心化”学生的主要价值状态——虚无主义,应该首先表达价值认同,卸下学生的心理防备。后再从学术探讨的角度来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在交流中有目的地拓宽学生价值视野,普及其他正向价值观,以让学生远离精神的彻底空虚化和价值的绝对虚无化。

综上所述,通过主动发现学生价值异常,有效干预其特殊价值取向,长效跟踪定期监测其“空心化”程度深度能够第一时间找到需要开展干预的学生。通过关怀和价值陪伴,能够消解特殊学生的临时价值危机。再而通过提升学生当代文化感知力,开拓学生价值视野对靶向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此危机干预流程办法具有一定成效和普适推广度,同时建议有需要的辅导员及相关教师能够发挥最大的关怀力量,帮助每一个学生向阳生长,健康成长!

(作者:贺震东,广东金融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