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关于高校防治涉疫谣言、推动疫苗接种的几点思考

我国已取得新冠疫情防控阻击的决定性胜利,与西方尤其是美国日益深陷疫情泥潭形成鲜明比照。疫情面前“中国之胜”与“美国之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用科学战胜愚昧、用真相粉碎谣言、用合作抵制偏见,而美国面对涉疫谣言反应滞后、手段失效,如致使大批民众迷信《瘟疫大计划》(影片认为疫情是比尔盖茨和福奇联手炮制的阴谋)、迷信5G信号塔散播病毒(进而多次爆发“烧毁信号塔”运动)等虚假信息,导致拒绝居家隔离、自我防护与疫苗接种。

当前我国正推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高校在教育组织大学生接种疫苗,并通过大学生带动其家人了解疫苗、宣传疫苗、接种疫苗等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任务。但西方对中国疫苗的恶意中伤、无端指责,以及西方社会“反疫苗”运动中出现的种种不实信息、虚假消息,正以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向国内渗透。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我们有必要回顾与梳理我国战疫过程中防谣治谣的智慧与经验,让涉疫谣言无所遁形,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各项工作和疫苗接种工作顺利推进。

1.在信息公开中突出现实性

疫情作为全国范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事关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又事关每个公民个体的生命安全。官方公布的信息越及时、越全面、越明确,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低;官方公布信息的速度越滞后、内容越模糊,谣言生成、传播和异化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我国在防治谣言时一是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并实现了信息的多渠道传播和大范围覆盖。二是在信息公开中突出现实性,譬如如实公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相关防治工作的进展,让公众对我国疫情发展、防治的现实情况有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有效减少“理想进展”与“严峻现实”之间的冲突。

面对各式各样的涉疫新谣言,高校也要恪守“主动公布”与“信息真实”原则,对有关信息积极主动公开,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新闻宣传方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平台经常性、全方位、立体化地传播真实信息,不断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在新媒体新技术急速发展,网络使用高度便捷化、网络生活趋向日常化、网络表达日益频繁化、网络议题极易群集化的今天,任何对新闻事实和舆情热点“压”“堵”“封”“删”“瞒”的行为,都会成为谣言产生、传播、发酵、异化、扩散,乃至造成重大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诱因,事关学生生命安全的涉疫信息、疫苗信息更是如此。唯有主动与真实,才能在工作中赢得信任、获得支持。

2.在工作开展中尊重主体性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保障每个人的自由解放与生存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本质的生动体现,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旨归,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防控谣言产生、传播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积极回应人民诉求、充分聆听群众呼声、及时采纳有益建议等方式,满足公众的政治参与需要、权利保障需要、沟通交流需要、尊严肯定需要,确保防谣治谣工作取得胜利。

高校在防治谣言工作中,要切实以人为本,充分围绕、关照、服务学生。大量谣言的产生是源于情绪无处发泄,或未能及时疏导,因此高校要允许学生在尊法守法前提下充分发声,一方面对学生的焦虑、困惑、质疑、“吐槽”及时回复、解答、化解和疏导,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学校对每个个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重视,另一方面及时听取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建议,不断健全优化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从源头消灭很多作为“负面情绪”产物的谣言。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在各式各类主题教育中,充分挖掘“平凡人”的不平凡,“普通人”的不普通,广泛讴歌“逆行者”的人民情怀、“志愿者”的社会担当、“爱国者”的家国认同,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听党指挥、迎难而上、为民请命的爱国者、奋斗者都不平凡,进而感召激发大学生在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出现、担当、绽放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3.在宣传引导中注重差异性

传播学中的分众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有多样性的人群,分属于不同群体的个人对大众传播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传统的一刀切式、漫灌式的信息通知、宣传教育、回应引导很难取得“飞入所有百姓家”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宣传引导中以多手段多方式满足各个社群、每个个体的差异化需求,有效化解大数据时代的主体多元、性格多样、爱好多变、需求多维问题。疫情防控期间,我国高度重视分众式、差异化的宣传引导,推动了科学道理、真实信息、英雄事迹、防疫成绩的广传播、全覆盖与深影响。

在防疫战疫新阶段,高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囿于年龄阶层、学历学识、经验经历、兴趣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理解力、接受力都有所不同;哪怕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同样一条通知,对于不同的社群、不同的学生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宣传效果。因此防控谣言的产生与传播,要特别注意信息公开、诉求回应、疑问解答、舆情引导的方式渠道问题。如面对学生党员群体、高年级群体多用有一定政治高度、理论深度、视野广度的论文、时评等;面对低年级群体多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和时尚潮流的宣传内容;与此同时,要充分整合校园内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传统媒介资源,实现科学道理、真实信息的时时都在、处处都有。

4.在质疑回应中彰显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疫情阻击战,需要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深刻指出疫情阻击战能否胜利、涉疫谣言能否有效防控归根到底要靠“实践”与“实干”。信息公开、尊重主体、宣传引导有助于更快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但只有党委的坚强领导、政府的真抓实干、党员的身先士卒、军人的刚毅坚卓、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救死扶伤、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才从根本上凝聚起广泛持久的共识,汇聚出伟大磅礴的力量。

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标准,实干是赢得伟大斗争的唯一方式。高校在防治谣言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疏导化解谣言背后紧张情绪、负面情绪、不满情绪的过程中,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情感问题,要组织党员以身示范赢得群众认可、广泛认同。面对疫苗接种等工作任务,高校也要用从党员到群众、由“师”到“生”的实践与实干、引领与示范,逐步推动有关工作的由点成线、由线成面。

防治涉疫谣言、推动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重点工作。在有关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众声喧哗”,既不能平息事态、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也不符合我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表达权等合法权益的精神。面对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社会中的谣言,源头上减少是根本,传播中导控是关键,由上而下、以疏代堵、转危为机是方法。高校明晰根本、把握关键、善用方法,必能取得新形势下防治涉疫谣言、推动疫苗接种的新胜利!

(作者:哈尔滨师范大学)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