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小张(化名),男,23岁,2020级研究生,性格较为内向,与同学小李(化名)等三名学生同住一个宿舍。开学报到前,已有抑郁倾向,医生为他开了药,但由于担心有药瘾,小张未服用。2020年10月3日,小张向辅导员咨询学校是否有心理咨询室,在询问中得知小张出现了难受、焦虑等情绪问题,身边无朋友倾诉。随后,辅导员到宿舍楼下与小张进行面对面交流,安抚他的情绪,直到情绪恢复稳定。
本案例属于心理育人选题类别,具体为研究生因心理疾病和入学适应引发的突发情绪波动处理案例。
二、案例分析
经进一步了解,小张前一晚胃病发作,加之抑郁倾向病史,整晚未睡。由于和室友相处时间不足两周,没有特别好的朋友。同时,小张担心导师对他印象不好,也不愿让导师知道此事,无人倾诉。此案例反映的是研究生因心理疾病和入学适应引发的突发情绪波动问题,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处理:(1)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对小张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缓解小张的焦虑情绪;(2)设法了解小张的抑郁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3)如何开展多方协同,帮助小张调整自己的状态,尽快融入到寝室、课题组、班级等,构建和谐温暖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1.联系导师和家长,主动谈心,了解学生
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上报上级领导,并联系小张的父母和导师,请他们密切关注小张的状态,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告知导师:“小张担心导师对他印象不好,不愿让导师知道此事”,提醒导师采取合适的方式,消除小张心中的顾虑。辅导员立即与小张进行深入谈心,了解小张的详细情况,得知小张今年在一次身体检查中,检查出其他病症,医生告知他由于年轻,并不会影响其身体健康。但是,小张不以为然,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发现该症状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便不断重复此观念,加剧了自己的恐惧,导致发展为抑郁倾向,经常有焦虑、难过等不良情绪。
2.倾听倾诉,积极引导,适当安抚
首先,耐心倾听小张的倾诉,让他把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找出小张产生情绪的真正心理诱因:此次出现的情绪问题是因为前一晚上,小张又犯胃病,加之由抑郁引起的害怕、心跳加速等症状,使小张晚上无法入眠,迫切想找人聊天调整情绪。小张刚来到一个陌生学校,没有知心朋友倾诉情绪变化。其次,采取措施对小张进行安抚:运用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认知疏导法等心理疏导方法,给予小张辅导、疏导和沟通,解开小张的心结,并传授相应的心理压力缓解技巧,告知小张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找辅导员、导师、家人朋友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
3.多维分析,综合评判,科学管理
与小张的室友小李、导师、家长等联系,多渠道掌握小张的诊断史、与宿舍室友相处情况及日常表现:与室友相处并无异常情况,平时话不多;导师反馈见到小张时,也表现正常;家长知情小张的具体情况。通过多角度了解小张,认为小张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平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对小张不能掉以轻心。本次小张的情绪已逼近临界点,亟需倾诉。同时,要寻求多方力量对小张进行帮扶,帮助小张走出心理困境:室友小李平常多关照小张的日常生活,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辅导员和导师;导师加强对小张的学业、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家长定期与小张沟通联系,了解小张的近况,给予更多陪伴和呵护;辅导员要多关注小张的情绪及身体变化,加强与小张、导师、家长等多方联系,做小张的知心朋友。
4.摸清病情,分类施策,平稳处置
由小张家长、辅导员或导师陪同小张到医院就诊,根据心理测试报告和医生诊断采取相应对策。经过诊断,小张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为可以边治疗、边学习,小张也确定自己能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安排了寝室同学密切关注,辅导员每月至少谈心一次,随时通过其他同学了解小张的心理状况,及时报告给学校心理中心,寝室同学、辅导员、导师、家长等密切关注小张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小张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并定期前往精神类医院进行必要的专家会诊、复诊。
四、经验与启示
1.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是工作重点
根据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和日常心理委员、班级同学反馈结果,研究生辅导员要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主动筛查和重点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特殊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并专门建立台账制度,定期更新,动态跟踪研究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结合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普及心理知识,让研究生学习心理调节技巧等,必要时进行团体辅导。
2.提升业务能力是工作基石
作为研究生辅导员,要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研究生生活适应、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增强预警意识,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辅导员还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善于总结归类,形成相应的处理预案,有针对性的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增强处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多方协同是工作要点
增强学生-家长-辅导员-导师多方联动,充分调动家庭、导师的资源和力量,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通过家长能够更深入了解研究生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尤其是特殊研究生,要做到经常与家长联系。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与研究生联系最为紧密,在研究生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要保持与导师的密切联系,做到双向反馈,及时沟通。
4.开展思政教育是工作抓手
研究生辅导员要以点带面,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目标,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邀请心理专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开展团体辅导、心理班会等活动,帮助研究生认清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借助网络媒介,加强与研究生的沟通交流,引导研究生科学认识心理疾病,帮助研究生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保持平和、理性的心理状态。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