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高校辅导员“致知”求廉守德之应然

截至2020年7月底,教育部官网已经4次公开曝光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其中不乏个别高校教师和辅导员。这些典型问题如同警钟,不仅敲醒每个辅导员的敬畏之心,更要唤起“致知”之心。

“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但宋朝之前鲜有论述。朱熹文公以“格物致知”外求“天理”,阳明先生以“致良知”内化“圣心”,“天理”与“圣心”成为宋之后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两端。通过理论、实践和案例教育,我们每个人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廉洁是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天理,是为师为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受到党纪国法的外在约束。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队伍,辅导员承担培育时代新人的伟大使命,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不但需要牢记党纪国法,更需要辩证地从本心出发,让“致良知”成为求廉守德的应然之举,达成“知行合一”的廉洁人生。

心即为理,以党性良知固廉洁之本。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1953 年清华大学试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开创高校辅导员先河以来,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的重责,辅导员队伍建设也逐步完善,形成完备的工作守则、职责范围和能力标准,包括大量廉洁从教从政的行为规范。但我们依然常说辅导员是“良心活”,因为育人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良心的辅导员会注重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引领学生,而不是以名利得失为标准。阳明先生言“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辅导员要有“良心”、有“良知”才能在工作中以廉洁自律,才能感受到党纪国法之“天理”。通览《教育部公开曝光的违法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中贪腐性劣的教师,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严重伤害吗?难道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吗?他们都知道,不过已丧失“良知”耳。

那么,辅导员的“良知”到底是什么?阳明先生说:“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达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以后,无有不同,是良知也者,是所谓天下之大本也”,由此可以发现,良知是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人与人共情的心理过程、是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是对时代精神的领悟。作为辅导员,首先是人,其次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再次是党员,从人的本善之心、到师道之尊严、再到党员的党性修养,廉洁从教从政都是辅导员的基本道德准则。“万事凭良心”是中国人为人做事时的内在道德律令,“致知”求廉守德也应该是每一个辅导员都要时刻牢记的立身根本。

破心中贼,以格物之心为廉洁之心。“良知”是辅导员廉洁从教从政的根本,但“良知”却不易涵养,阳明先生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先生时任都察院左佥御史,于明德十三年去江西剿匪,看到当地民风败坏,在给弟子的信中说到:“剿灭山中的匪贼容易,但要人们心中为贼作恶之心很难根除”。在这种情况下,他以“狡诈专兵”迅速破“山中贼”,但却拿出耐心、诚心推行教化,实现了“蒙以养正”之功。阳明心学有四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破“心中贼”需要涵养良知,涵养良知需要有格物之心,不断为善去恶,克除不善。

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教师队伍中,被党纪国法处理的贪腐败坏人员屡见不鲜,他们就是“山中贼”,需要以雷霆行动迅速处理,发现一例、严惩一例。而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说,要以格物之心为廉洁之心,不断破除“心中贼”。格物之心是一辈子的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每个辅导员都要坚持磨炼自己,不断去反省、告诫自己,把心从贪婪无度、侥幸无知、胆大无畏的不正常状态拉回来,才能持续坚定廉洁尚德之心。

知行合一,以慎独之行促廉洁之知。格物方能坚定廉洁之心,该如何才能格物呢?格物首先需要知道知和行的关系,是“知先行后”,通过学习廉洁相关的法律法规、党规党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还是行后悟知,凭借个人行事来感悟何为何不为。皆非,阳明先生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在这里,知和行没有先后之分,是做一件事的两面。因此,每一个辅导员都要把廉洁既作为道德意识,又作为道德实践,在涵养廉洁“良知”与廉洁从教从政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一种方法论,对于辅导员来说,要用好这种方法论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如果辅导员通过学习涵养了自己的良知,接下来就需要用廉洁行动来完善自己的廉洁良知。什么样的廉洁行动呢?“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之行应当是廉洁行动的基本形式,为人廉洁不是害怕惩罚、博取名望,而是由“良知”而生的本能。只有这样,廉洁才能成就不留遗憾的清白人生。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辅导员工作是一份伟大的事业,每个辅导员只要常求廉洁之意、常感“良知”之动、常怀光明之心,努力做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培育时代新人,一定能够成为党和人民所认可的新时代“圣贤”。

(作者:夏群,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