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施策,强调了疫情防控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通过将科学防治与依法防治相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法律法规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实保障,这份坚实保障不仅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中抗击疫情 !
作为辅导员疫情时期我们始终坚守课堂阵地,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将疫情当教材,与学生一起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头脑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上。
一、将疫情作教材与学生同学法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依据、手段,也是人们行为的准则、规范,它在这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习疫情防控中所涉及的法律常识则为我们能够普法、守法、用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律为疫情应如何管理和防控提供了依据,如《传染病防治法》,为疫情爆发地区政府可采取的措施,疫情防控中单位和个人应承担的义务等做出了解答;又如《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对拒绝或擅自脱离治疗的病人和妨害防控等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法律告诉我们疫情时期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什么不能做,只有学法才能更好的培养法治思维。
二、以疫情为案例向学生广普法
普法是教会学生尊法、守法、用法的重要途径。只有将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更为广泛的普及给学生才能更好地规范他们行为。在工作过程中我们通过微信、QQ等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配合课堂、班会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向学生介绍疫情时期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法律法规。
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有些法律和规定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和认知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关于隐瞒病情。通常,患者的病情是其隐私,但在传染病防控过程中,隐瞒病情是不被允许的,不如实报备病情与行踪以至于疾病传播,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是触犯刑律的。再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防护用品,侵吞、挪用疫情防控款物,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等等。平时的这些行为,法律后果是相对固定的,但在疫情之下,这些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防控的质量和效果,进而要面临更加严重的处罚。
通过疫情时期真实的案例向学生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律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明白什么事情是触犯法律底线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三、将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生会用法
法律是维护个人权益的武器,当出现不法现象时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的时候有一些不法的现象也在悄然滋生,我们也要向学生传达出使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思想。比如,因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掌握详细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而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公开,非法收集;再如为配合疫情防控、部分地区开始严查、管控出行,但是个别地方随意阻止租户、业主进出,为所欲为、简单粗暴,涉嫌侵犯其居住权和物权等。
疫情时期,我们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公众需要让渡一部分权利,相关部门和单位也不可以借助疫情损害公众权益。所以,学生们也要明白当遇到此类情况时,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四、弘扬法治精神与学生共守法
法律需要被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是一种行为自觉,依赖于全民对法治的信仰和遵守,需要全社会普遍树立和弘扬法治精神。
古人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我们通过结合疫情形式和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法律对于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对于各部门及个人的行为规范、对我们生活工作中的权益保障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以树立遵法意识;让学生明白法律即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亦是合法权益的保护伞,违反法律法规必会承担相应后果的,以树立敬法意识;学习疫情相关法律知识以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守法。
理论结合实际,与学生一起将尊法、敬法的理念融入到生活当中,培养法治思维、树立法治观念,更好地来弘扬法治精神,做到守法。
通过此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彰显了党和政府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在学法、普法、用法、守法过程中树立法制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为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贡献力量,也为祖国的法制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梅诗冬,河南测绘职业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