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工作案例丨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与实践

一、案例基本情况

目前,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功能整体建设和提升正面临“结构转型”以至趑趄不前。例如:基层党组织对自身定位不甚清晰,整体性不强,凝聚力不够;高校党建工作缺乏再教育措施,以致重发展轻管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及先进性建设力度不够,整体功能尚未凸显等。按照功能划分,当代政党内部组织功能建设可分为研究、设计、宣传、计划和实施等功能,对于其他各级组织来说,又各有侧重点。就基层党组织而言,从《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出发,力求从整体上探索建立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组织、实践和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党组织工作管理模型,从而破解高校党建工作短板上的瓶颈制约,调动和激发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由是,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建设,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服务青年、促进人心和谐方面的作用,朝“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发展业已成为根本趋势。

二、具体做法——建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功能提升整体机制

新媒体时代党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这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功能建设带来了挑战。为此,建立适应新形势特征的基层党组织功能模型,破解基层党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体系不健全之瓶颈,通过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推广,凸显基层党建工作“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切实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生命力,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地生根。为此,尝试以“三能”指引为方向、“四化”融合为过程、“五育”实践为载体,系统化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功能机制。

1.设定“三能”目标,保障党组织发展方向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目标层面的“三能”是指:“思想影响力,生活表现力和科技创新力”。“三能”统领功效的实现,需要相应运行机制的配合,即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党组织、党员三方主体作用,切实提升支部的向心力。在院系(党总支)方面,发挥顶层设计作用,组织、制定、计划、实施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发挥思想引领、政策支持作用;在党组织管理方面,实行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规范党员教育的关键环节或流程,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在党员自身方面,大学生党员应该有明确清晰的个人规划,自觉用“党员标准”进行价值培育、自我激励、自觉行动,自觉引领好、倡导好、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建立“四化”载体,全面夯实党员培养基础

“四化”是指基层党支部紧扣党员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申请—积极—预备—正式”,有针对性进行“教化—感化—融化—润化”四个步骤,从而产生情感共振,实现高效育人。教化的主要对象是推选优秀团员,使其进入党校学习以达到促进教化;感化重点是入党积极分子评选,在这一过程中以党的精神、队伍文化进行感化;融化重点对象是发展预备党员,将其预备期在思想、学习、生活上的表现作为入党呈现方式之一;润化的重点对象是正式党员,目标是保证其入党后不忘初心,利用自我反思形成党性自觉性。这有利于提高支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境性,并切实做好党员分阶段管理。

3.深化“五育”实践,完善支部建设育人载体

深化“五育”实践,完善支部建设育人载体。主要涵盖了五个方面内容:一是集训教育,即在集中学习、专题讨论过程中通过思想反省等方式评价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二是反思教育,通过小组批评、支部评议等规定动作了解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培育支部成员良好的政治风范;三是合作教育,依据成员在团队作业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合作项目的形式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四是管理教育,在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氛围中培养大学生自治能力,把“自我”与“支部”命运联系起来,使党性文化进内心。五是志愿教育,依托院系学生会、志愿服务组织,使支部传承良好的公益精神,通过公益活动、市民学校等措施激励品性教育,保障志愿活动受益范围和受益度。

三、启示思考

一是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对于思想教育的引领功能。作为与群众接触最紧密的“窗口”,基层党组织应坚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一是通过让教工党员与新进教师结对子,老党员带新党员;二是以党建带动团建,引领和服务青年学生;三是运用“互联网+党建”模式通过官网、学院党建微信群、宣传栏等平台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是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对于夯实基础的组织功能。通过各项支部组织进一步落实组织原则,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在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和党组织具体组织建设上做好选任与构建,既有民主、又讲集中,充分开展好党组织各项工作。

三是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对于行为规范的实践功能。例如,学生支部以学生最为关注的学风建设和科技创新为抓手,扎实开展契合学生需求的实习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成长的动力源,成立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学风督查小组,全方面覆盖督查学生出勤情况,利用青年团组织、学生会、团支部组织双创竞赛,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多措并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围绕“两学一做”主要内容,由党委书记创新方式讲党课。

四是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对于制度完善的保障功能。建立起了更加契合师生实际和需求的工作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让制度成为支部建设的坚实保障。落实各项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党组织“三会一课”,在制度架构上保障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同并将党组织制度建设与日常业务工作相结合。

五是在功能上真正建立起了“纵向管理模型”。基于年级、专业和班级全方位连结机制,由块状变条状、由横变纵,以建立专业党支部为总体框架,提出建立学生基层党支部“纵向管理模型”的构想,旨在强化党员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可持续发展。党支部“纵向管理模型”即把相同专业、从第一学年至第四学年的全部纵向班级设置为一个支部;将相同专业相异年级的班级编入同一个党小组;将同一专业各个班级推选的入党积极分子根据年级组成不同培养团队,而各年级入党积极分子将由各个团支部在党小组的监督下进行考察和选拔;下设管理机构,强化领导、监督和管理。

同时,完善以“学院党委领导党组织—党组织领导党小组—党小组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源自团支部”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充分整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优势和支部力量,在支部中充分开展专业活动,在专业活动中进行后续党性教育,形成学生党建、学风建设互补融合、相得益彰的良好氛围。

(作者:刘晓彤,济南大学材料学院团委书记)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