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价值研究

传统“礼”文化是指以儒家政治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体现在观念形态的哲学体系中的多元动态文化系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文化中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历经时代弥新,已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遵循,反映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并演化为一种心理自觉。就当下而言,“礼”文化仍然是积聚民心的思想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礼”文化与新时期培育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乃一脉相承。而反映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礼”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内圣外王”的要求,即内在道德修养及外在行为规范,正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相契合的。

仔细审视和反思当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物质基因替代了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基因,统一的道德信仰、正确的思想认识、高尚的行为规范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缺失和错位。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重视传统“礼”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是判断教育工作形势、清醒分析挑战和问题的重要原则。这有利于以“文化正能量”纠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上的中性化、模糊化,从而突破话语上的“围城现象”,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分析研判和引导管理能力,切实做到学而用、学而信、学而行。

一、传统“礼”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遵循

心理健康有三大标准: 较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以及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现状的能力。也可表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这与儒家文化中三大和谐的理想追求一致。

(一)“礼”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礼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大学生是礼文化的传承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一是道德价值取向一致。礼文化体系中“礼者,君之大炳也”强调发挥道德教化的内在机制,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思潮、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一致;“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与高校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人格塑造取向的一致。二是秩序规范作用相同。外在的礼更多地可以认为是“仪”,而内在的礼则是礼文化的精神实质。礼文化在社会秩序、伦理秩序、行为秩序的规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法制教育等使受教育者认清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谋而合。

(二)“礼”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是礼学经典的借鉴。《礼记》《周礼》《仪礼》“三礼”经典所反映出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借鉴。二是礼乐文明的启迪。大学生精神变态和人格分裂许多是由情感压抑引发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科学文化教育的培养效果。礼乐文明注重人的外在系统规范和内在心理平衡的统一,在德育培养中渗透艺术教育,能够以“乐”熏陶情操,达到外在技能培养与内在道德提高的一致。三是礼仪规范的熏陶。礼仪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生通过礼仪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强化对民族认同感,对“礼”的精神实质实现内在认同,使文化资源转化为自身进步的动力。 四是礼治思想的再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强化礼的价值理性,淡化礼的工具属性,着眼于大学生的群体价值观的回归,系统化、科学化地发挥道德修养的规范以及准则的功能。

为此,一则要发扬积极因素。礼乐、礼法等社会治理的思想,礼治中有关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思想,礼仪规范中的行为范式、道德准则,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借鉴。通过礼文化来引导纠正大学生偏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情感、欲望和言行举止,使大学生达到德行合一的状态,是礼文化学习的题中应有之意。二则要摒弃消极因素。对于封建礼治中“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等负面因素要善于鉴别,还应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对进行重新整合。

二、基于“礼”文化的心理调适之思

当前,许多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礼”文化心理教育衔接机制,主要是通过心理健康通选课、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的。部分大学生对传统“礼”文化知识了解不深、掌握不够、认知上也存在偏差,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感和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的危机感。辅导员队伍大都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比较宽泛的规范与要求,难以将问题导向与“礼”文化要求结合起来,示范作用弱化。因此,对心理调适的主体和调适的前提进行反思,更有利于形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的观照。

(一)主体之思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借智慧之神道出了对人类主体性的思考,指明群体主体、人类主体是建立在个体主体之上的利益共同体。大学生个体主体存在理智与情感、决断与犹豫、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冲突,而“礼”文化能够通过“个体自觉意识”和“群体有意塑造”进行有益调试。

“个体自觉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自我期待、自我塑造,呈现的是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儒家提出,“仁”的布施者是生命个体,即“为仁由己”;“仁”既是自我意识的觉知,也是社会责任的呈现,即“立人”和“达人”;“仁”要通过“礼”刚性约束自我欲望的规范来实现。由是,孟子延伸出“由仁义行”的自我塑造概念,一是善性的恻隐之心、怜悯之心;二是谓性的承继,即“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表现出自由意志和道德自律统一。

“群体有意塑造”主要表现为“礼”文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提升。孔子倡导,“诗可以群”,即通过礼义教化达到群而不党、上下和悦、群体人格培养的政治目标。由是,荀子延伸出“能群”的思想,将他类与人类分离,指出人的特殊意义在于“我”能与“他人”构成目标群体,并相互获益。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自觉意识的缺乏和未完成群体意识塑造。进一步发掘“礼”文化中的自觉价值和塑造价值,能合理引导个体生命突破“自我中心”的怪圈,丰富需求层次,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前提之思

美国心理学家霍妮说过:“在特定的文化中,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大量出现,表明由文化条件造成的心理困境超出了平均的应付能力。”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习得性无助感、情绪隔离感等。比如,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激烈的竞争局势、潜在的敌对状态很可能强化紧张感、弱化安全感。

大学生没有完全独立的心理或情绪障碍问题,因此不适用于西方的“实证主义”,只能依托于“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性、完满性。身心整体性调适在“礼”文化中表现为“形神相即”“形具而神生”的整体观,诠释着人的本性和内在需要,具体可表述为“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怡情畅心,保养正气”,做到“心安不惧,悔怒不至,魂魄不散,情志不极”,这对大学生心理调适层面的丰富性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

三、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策略

(一)礼教相合,人伦美德,美育而生——坚持“成人为成才之本”的正确引导

“礼”是对人伦道德的实体性的规定,“教”是从期许到现实的实现方式,礼教结合施于大学生的过程是以美育德、以美成德、以美养德的过程。因此,发挥礼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吸取儒家礼乐文化的合理内核,把握以人性为重的“做人”教育、“成人”教育,可使大学生通过了解各行各业精英的道德品质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联,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升华和深刻的自省,其目的是“培养一位好人”“培养一个有德行的人”。

(二)内感于礼,外见于行,化育而成——构建基于“礼”文化的心理课程体系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是对人思想的规制和引导,同样是对人内外、言行的塑造,更需要实现内外、形中的一致性转变,既体现“礼”于道德的预先性规约,又实现“行”于德行的过程性陶染。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增设传统礼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包括古礼专题课程、礼学思想解读、关于礼的书籍导读、礼文化鉴赏等必修课,《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中华古典精品选修课,开展传统“礼”文化名人名家大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学术报告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丰富他们的“礼”文化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课程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教学载体。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运用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礼、懂礼、明礼。

(三)知仁行礼,以乐合情,情育而现——“礼”文化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和网络平台建设

对大学生的培养同时也是制度规章的限定、仁爱精神的培育、情感育人的过程。当代“陌生人”社会的逐步形成,情感的交流尤其重要,更需要贯之以“仁”“礼”“乐”三者合一的情育育人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挖掘礼文化的价值内涵。充分发挥大学校报、研究生报、图书馆报、多媒体传媒平台、网络论坛、贴吧等舆论宣传阵地在大学文化育人中的重要示范作用,完善组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机制,努力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氛围。另外,应加强高校网络新兴阵地建设。高校网络信息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网络环境的建设、维护、监督和管理,争取建设一批既有鲜明特色又符合各自实际的传统“礼”文化精品网站。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需要对“礼”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赋予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的内涵价值,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生发出新的见解和意义。

(作者:刘晓彤,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