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传道解惑的“三十六计”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文确定了高校辅导员的九大主要职责,要求高校辅导员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主责主业,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教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贯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始终;同时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解决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依托学风建设、班团建设、事务管理、网络思政、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手段、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九大主要职责是对辅导员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每一个辅导员扎实开展工作、力求育人实效的方向和遵循。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所面对的职业挑战、工作难题和学生困惑往往是产生原因多元、表现形式多样、处理过程多渠道、需要多方力量介入的。因此辅导员要在准确把握自己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而化、因时而进,用好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传道解惑的“三十六计”,坚定育人方向、优选工作方法、善用阵地渠道、善于延伸拓展,写好“我要育人”的每一笔,写就“合力育人”的好文章。

“三十六计”之我要育人篇

做好一切育人工作的前提与基础是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要我为”变成“我要为”,让“我要为”进化为“我要智为”“我要情为”和“我要力为”。如果辅导员不从“我”上下功夫,那么再新、再实用的工作方法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辅导员要用好“自我提升法”“实践检验法”“师生共情法”“建立共识法”“舆情关注法”和“群策群力法”,激发职业情怀,走入学生中间,扎实开展工作。

1.“自我提升”。辅导员要在工作中通过不间断的理论学习、广泛的研修交流等方式全面提升自己对党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对职业的自信和对学生的自信。因为对党有自信,对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伟业有自信,所以辅导员在引导学生“高举红旗跟党走”的时候有底气;因为对国家有自信,对祖国的伟大历史、辉煌成就、光明未来有自信,所以辅导员在引导学生“青春献身中国梦”的时候有情怀;因为对职业有自信,对职业的岗位成就感、社会荣誉感、人生获得感有自信,所以辅导员在引导学生“进取奋斗新时代”的时候自带光芒;因为对学生有自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青春活力、担当精神有自信,所以辅导员在引导学生“逐梦筑梦大舞台”的时候有满怀希望。底气、情怀、光芒、希望,是辅导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最好方式。

2.“实践检验”。每一个辅导员都是从“新手”和“菜鸟”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经历,没有经验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做思考、不总结经验。因此对工作不妨大胆思考、积极创新,通过“摸着石头过河”来探探水有多深、桥如何建、对面风景几何。辅导员本身就是要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不断“试错”就是成长的过程,不断与学生共面挑战和未知,思想交流与交融,就是增加师生互动、密切师生感情、升华师生友谊的过程。在实践探索中所积蕴的师生互信、师生互助、师生共情,才能够让辅导员在日后的许多工作中事半功倍。

3.“师生共情”。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内在要求就是尊重、理解与共情。面对更加独立、更有个性、更具胆识的“95后”“00后”大学生,辅导员只有尊重学生的信仰、习惯、爱好,理解学生的思维、话语、行为,共情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压力和喜怒哀乐,才有机会走近学生,进而才有机会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共情的方法和走近的方式并不复杂,那就是尽最大努力、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包括学生的恋爱情况、社交情况等;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于课堂上下、线上线下、宿舍内外、校园内外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帮助学生化解难题困惑,给予学生需要、必要的指导。工作实践证明,很多时候一句简短却准时的“生日快乐”,一次简单却温暖的共进午餐就胜过了多少次的批评教育。

4.“建立共识”。围绕学生不是放任学生、关照学生不是溺爱学生、服务学生不是纵容学生。因此教育活动的开展、管理制度的运行、公约契约的遵守都要及时有序。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共识”的建立,就是通知要到位、道理要讲清、大家要参与。譬如逃课、替考、考试作弊等问题、在学生宿舍使用违禁电器等问题、不参加集体活动等问题,在批评教育处分学生前必须保证规章制度面向全体公开、面向全体讲解,大会小会、线上线下经常提示提醒、处理处分一视同仁。我们不能保证一次会议就让所有学生听得进、记得住,但我们能确定每多讲一次、多说一点,就一定会多一些(哪怕是一个)学生听得进、记得住。当多数学生听懂了、理解了、遵守了,“共识”就建立了,“良法”就生成了。

5.“舆情关注”。辅导员和学生毕竟还是有年龄“代沟”和交际“鸿沟”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或能主动与辅导员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抚慰和消除学生的不信任、抗拒、冷漠甚至是反感等情绪一定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要练就“千里眼”和“顺风耳”,尽最大努力,用多种方式掌握学生的行为表现、心理状态,确保对学生时时有关注、事事有了解。比如全面掌握学生的上课听课情况,定期浏览学生的QQ空间、朋友圈、微博,把握住每一次与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交流的机会详细了解班级、宿舍状况等。

6.“群策群力”。辅导员的工作一方面要靠“自上而下”的部署,另一方面要靠“自下而上”的推进。甚至很多时候、很多工作适当弱化辅导员的“主导性”,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事半功倍。有一些育人内容是不能更改变通的,比如理论学习、主题教育等,但所有的育人方式、手段都是可以“群策群力”的,比如请哪些人来讲、让哪些人来听,安排多长时间、采取何种形式,是否撰写学习心得、是否继续坚持推进等等,都可以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寻找到贯彻要求、落实任务与学生满意、效果良好的最佳契合点。几百个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一定会比一个人的思想更生动活泼、更吸引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十六计”之合力育人篇

辅导员并非完人,也有自己的“行与不行”和“能与不能”。辅导员的政治站位、品德素养、敬业态度、爱生情怀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和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断提升的,但是辅导员囿于学历背景、社会角色、家庭负担、工作重点等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能力“短板”。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必然的,但是清楚自己的擅长与不擅长,通过与更擅长的人合作来攻克自己不擅长的事务也是睿智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擅于借力、聚力与合力。

1.“专家启悟”。针对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工作,辅导员既要充分发挥自己与学生更近、讲授更接地气的优势,立足自己所掌握的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引导;又要意识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水平不高、权威不够、经验不足,通过把专家请来或让学生到专家身边去等方法,帮助学生把实用性的生活小道理升华为指导性的人生大道理。面对讲不透的理论、解不开的心理困惑、难以指导的就业创业问题,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丢人,让自己的不专业强行“专业”显然会坑人。

2.“名师指路”。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还是其它专业教师都在学生心中有着极高的权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因此辅导员要认识到授课教师的重要地位,和自己辅“课堂”、辅“教师”的辅助作用,一方面配合教师教学的“第一课堂”,绝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维护授课教师的课堂秩序和角色威严;另一方面要积极邀请授课教师到活动实践“第二课堂”“三微一端”“第三课堂”中来,让授课教师的权威和影响在课堂外发挥作用,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家校合力”。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在辅导员教育管理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家庭的角色和作用不可或缺。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组建家长微信群、QQ群,定期对家长进行短信访、电话访、实地访,广泛征集听取家长意见建议等方式,密切家校关系,畅通家校联系,增进家校互信,进而争取到家长对育人方向、育人内容、育人手段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形成家校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事实上,有不少学生的情绪变化、心理波动、偏激想法都源于家庭矛盾和亲子关系不和谐,及时有效的家校联系沟通,才能确保辅导员第一时间“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4.“校企合作”。在学业指导、科研育人、成果转化、生涯规划等方面,很多辅导员同样有着短板和不足。让学生“懂专业、爱专业、精专业、用专业”的道理我们应当讲,心血应当尽,但形式也应当多样,效果也可以更好。毕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专业性、应用型人才,要在毕业后到各行各业中去检验所学。因而面对学生的“两涯一规”问题(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不妨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既让企业走进来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又让学生走出去有目的地塑造自我,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双赢。

5.“朋辈帮扶”。朋辈、同伴同样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且朋辈、同伴往往在学生感悟真善美、正能量,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辅导员可以充分激发朋辈、同伴的力量,如鼓励支持各式各类理论学习社团、兴趣爱好协会、学习互助小组的成立与运行,组织学生党员对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等进行“一带一”引导指导,安排品学兼优学生对成绩落后学生进行“一帮一”辅导疏导。有了好的朋辈帮扶机制,不仅辅导员的工作量会大大减轻,而且锻炼了一批学生、带动了一批学生,让更多乃至全体学生友爱他人、奉献社会、知行合一、身心健康。

6.“权威介入”。“权威介入法”与“专家启悟法”不同,后者是辅导员也能做但专家能做得更深入、更全面、更到位,前者是辅导员不仅不会做、不能做,而且必须寻求权威做。何为权威?面对违法违纪的学生,公检法是权威,面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专业心理咨询师、专业机构是权威,面对身体病患的学生,医院和医生是权威。因此辅导员在面对特殊学生或紧急情况时,绝不能“大包大揽”,而要立即寻求权威机构、专业人士的帮助,让学生得到更为及时的教育、疏导与救治。

“三十六计”之坚定方向篇

好的育人目标、正确的育人方向才会充分激发育人力量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我要育人篇”和“合力育人篇”解决的是“谁来培养人”的问题,“坚定方向篇”解决的就是“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无论是从高校的办学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目标来看,还是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来看,培育一代代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都是辅导员的初心和使命,都是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坚定方向、守住底线,加强对学生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

1.“理论学习”。辅导员要重视理论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理论学习,这是学习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必然要求。不能否认,理论很多时候是深邃的、枯燥的、难以消化和理解的,同样不能否认,学生因为不同的学习经历、学科背景对理论的接受力、理解力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高有低。但是辅导员需要做的是面对不同学历学科、不同专业年级、不同范围层次、不同接受力和理解力的学生安排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理论学习,而不是弱化、淡化甚至是取消理论学习。如针对学生党员开展的理论学习可以原汁原味、原原本本,更精深、更频繁;针对工科、理科学生的理论学习可以少长篇大论、多精要梳理,并能结合科技进步成就、科研报国精神等开展学习教育;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论学习可以聚焦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等等。

2.“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常用方法,也是管用办法,其特点是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目标是覆盖面广、吸引力强。主题鲜明,意味着辅导员必须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开展教育;形式多样,意味着辅导员可以突破空间、创新形式,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学习思考,在会议室里交流座谈,还可以通过组织辩论、邀请专家、小组研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又可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影院、纪念地等亲身体验感悟。在主题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就是覆盖面和吸引力,以确保主题教育的“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针对必须贯彻落实的政治任务)和“尽力让学生不抗拒”。提前告知活动流程和时间安排,努力争取学生发起和学生参与,擅于借用名师权威和个人魅力等等,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期待感,减少学生的抗拒感。

3.“历史浸染”。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是爱国家、爱民族、爱文化、爱历史,而树立历史思维的过程就是感悟伟大祖国饱经风雨日益新的过程,就是感悟伟大民族团结奋斗创伟业的过程,就是感悟伟大文化传承千年更蓬勃的过程,就是感悟伟大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的“四个正确认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历史“说话”,通过带动学生坚持不懈学历史、身至心至看历史、多种多样悟历史,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思维,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把握新中国的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在历史的横向比较中明晰我们为什么曾经强大、为什么落后挨打,为什么不照搬西方、不翻版历史,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仪式升华”。每一个重要仪式、重要节庆日都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厚植学生爱国深情的契机。因此辅导员要让党和国家重要庆祝、纪念日,中华传统节庆日有仪式感、庄严感。如在国庆节举办升旗仪式、“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庆祝活动;在党的生日当天组织学生重温入党誓词、前往教育基地,或组织“三会一课”研学党的初心和使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庆日到来之际策划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等等。对党的感恩、对祖国的深情、对伟大民族、优秀历史、绚烂文化的骄傲与自豪其实始终深藏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底,仪式的目的就是让这些情感得以激发和外显。

5.“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有宗教信仰和特殊民族习惯的学生,是辅导员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辅导员应当在工作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围绕”、“关照”和“服务”,凡事多考虑一点、多关注一点、多帮助一点,以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建立学生对学校、教师和同学的信任,增进学生对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认同。与此同时,辅导员要注意教育与宗教的相分离、“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领”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相区分、“宗教信仰”与“民族习惯”的相区别,确保在校园内尊重但不纵容、关照但不特殊、服务但不放松。

6.“权益保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最好的载体就是日常事务管理,因而我们才说九大主要职责的第一条是“纲”,其后八条是“目”;“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是追求,“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是手段。如果辅导员离开了学生之事、学生之惑、学生之难,那么辅导员很难有机会与学生拉近距离、沟通成长,进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之事无小事、学生之惑见水平、学生之难建感情。因此辅导员应当定期了解学生对学校、学院及辅导员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尊重和维护学生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等权利,将学生不理解但必须要执行的政策文件通知好、解释好,同时也能向有关部门反馈好,并能及时采纳学生的好想法、好建议,不断丰富育人的内容手段,切实增强育人的质量效果。

“三十六计”之优选方法篇

理论的生命在于落实,育人的成效源于务实。因此有了育人主体和育人目标,辅导员还需要优选育人方法,善用育人阵地,善于延伸拓展。从“育人方法”来看,“榜样示范”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先进、看齐榜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赛促学”法能增加工作、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闭环汇报”法能确保苗头性、倾向性、特殊性、群体性问题的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建强队伍”法能进一步实现学生由点到面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严肃惩戒”法能“以法育人”增强外在规章的约束力和内在道德的自控力,“及时转介”法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争取专业力量参与育人。

1.“榜样示范”。“榜样”是谁?其一是辅导员,其二是优秀学生。辅导员要有榜样意识,以自己做得到带领学生做得到,用自己做得好带动学生做得好。在无处不网、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今天,学生看的、听的“心灵鸡汤”已经太多了,他们更需要的是身边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学得了的“用道理过好了一生”的人。辅导员理应成为这样的人,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先优、选模范、树典型肯定、表彰并宣传这样的学生。树立朋辈榜样最大的意义,就是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成长指标和奋斗方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差在哪里、还差多少,如何奋斗、如何“获得”。“榜样”又该如何“示范”呢?那就是辅导员用读书、知识、德行、奋斗过好了一生,收获了幸福,时时处处展现着睿智之思、为人之善、动人之美,同时以此为标准,将读书改变命运、奋斗成就幸福、奉献使人快乐、自省实现成长的学生遴选出来、推荐上去。能否将真正品学兼优、大家服气的学生选树出来,直接影响着所带学生对真善美、对勤奋努力、对成功的评价和认知。

2.“以赛促学”。学生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担当精神一方面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需要适时适当的激发张扬。年轻人都是有自我实现需要和自我表现欲望的,这既是自然人的“本我”冲动,又是知识人的“自我”挑战,所以学生需要足够多的舞台、平台、赛场、机会去展现才艺、抒发情志、实践所学、获得肯定。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重视以赛促学,通过党团知识竞赛、理论学习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才艺比赛、体育比赛、团体比赛等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升素养意识、融入集体意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学生赛事对于辅导员来说规模小、水平低,甚至是学生的自娱自乐、班级的小打小闹,但是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来说,背后的努力和赛场的展现并不会因此打折扣,在他们心中每一个舞台都同样神圣,每一次机会都弥足珍贵,他们同样盼望辅导员做他们的见证者、喝彩者。因而辅导员在学生比赛中尽可能的准时出现、全程参与、温暖鼓励与比赛本身一样,都是学生继续努力、继续提升、继续挑战的强心剂。

3.“闭环汇报”。“闭环”是一个管理学术语,专业的解释为“‘闭环结构’、‘反馈控制系统’,将系统输出量的测量值与所期望的给定值相比较,由此产生一个偏差信号,利用此偏差信号进行调节控制,使输出值尽量接近于期望值。”简单来说就是“及时反馈情况,并根据反馈情况第一时间采取行动纠正偏差”。对于辅导员来说,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是育人工作的地基、底线,唯有打牢地基才能建楼筑塔,唯有守住学生安全底线才能追求育人上限。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理性平和、自尊自信,预防干预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化解校园危机事态等工作中,辅导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信息“闭环”反馈机制,不断强化学生的“闭环思维”和“反馈意识”。途径之一是能树立反馈意识,如加强寝室长、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培训,让每一个宿舍、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团体都至少有一个“神经末梢”;之二是能畅通反馈渠道,如要求所有学生存上辅导员、学校值班部门、安保部门的电话号,在每个宿舍张贴学生应知应记的信息反馈电话表、紧急求助电话表;之三是及时采取行动,根据学生的反馈第一时间研判问题、分析问题、干预问题、解决问题。看起来辅导员的工作变得更繁琐,但通过几个及时清楚的电话,掌握学生情况、事态进展、波及范围,有效干预化解了重大危险,甚至是消灭问题于萌芽,才让辅导员的工作心态更放松,日后工作更轻松。

4.“建强队伍”。很多辅导员最大的困惑与委屈就是日常事务太繁琐、太繁重,以至于“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不仅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而且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也常常是被动推进、慌乱应付。这些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有客观的责任大、任务重、辅导员工作对口多的原因,一方面也有主观的能力不强、思考不够、安排不力的原因。从主观上看,能力不强导致工作效率低、思考不够导致经验总结少,安排不力导致状态疲、成效慢、方向散(疲不一定保质保量,慢不一定精益求精,散不一定全面开花)。辅导员毕竟不是全知全能的,也不该是单打独斗的,无论是从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成长上看,还是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上看,辅导员都需要时间休息、思考,静心巧力育人而不是呕心沥血做事,都需要给学生实践想法、大展拳脚、锻炼提升的机会。因而辅导员要抓好学生党团员队伍建设、学生组织建设、学生社团建设和其它学生小组(如学习小组)、团队(如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并通过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锻炼,让他们有能力分担辅导员的某一项工作,甚至于独挑大梁。当然学生的大局意识、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党支部、学生班集体、学生组织社团、小组团队都有了干事的意识和干事的能力,那不仅辅导员的工作能够游刃有余,而且这就是工作实效,就是育人成就。

5.“严肃惩戒”。在辅导员的工作中,教育是目的,管理是手段,管理中又必然包含着规范和惩戒。所谓规范,就是告知学生在校在寝在课堂上不能做什么,“惩戒”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突破了不能做的界限要受到相应的处理处分。规范与惩戒的合法合理性在于“共识”(详见“建立共识”部分),目标指向是教育。因此不论辅导员的性格怎样、人设怎样、工作方法、力度怎样,都要眼中有线、胸中有则,让学生意识到用心用力用情、关注帮助服务是辅导员的工作态度,但法律法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共识契约等是辅导员不能退让的红线、底线、法则、准则,任何学生过线必受惩处、触则必须担责。没有管理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管理不是完整的管理。因而辅导员需要着重思考的就是如何以惩戒促管理的问题,也就是确保惩戒后当事学生能服气、围观学生受警示的问题。以惩戒促管理,进而促教育的要点之一是依规依据,即一切以规章、制度、约定等进行处理处分,让“共识”生效;要点之二是公正公开,即面向全体、一视同仁,不搞差异化和特殊化;要点之三是有管有育,即惩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不因为处理处分影响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关注和教育引导,真正做到处理处分只对事,不对人。

6.“及时转介”。“转介”是一个心理学、医学术语,普遍指“在咨询时,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求助者有明显不相适宜之处,或发现自己确实不善处理时,就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尽快将求助者转介给其他更加合适的咨询师,或及时中止咨询,推荐其去寻找更有效的帮助”。辅导员的“转介”并非完全退出对学生的关注帮扶,而是在对学生全程全方位的关心中,及时获取帮助,尽可能调动更为专业、更有助益的力量,这是解决学生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心理问题和成长困惑、恋爱困惑、求职困惑的有效方式。“及时转介”具体可分为校内转介和校外转介。校内转介,如面对学习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及时获得专业课教师、成绩优异学生的指导帮助,面对情绪问题较严重的学生充分调动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室友的力量,面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立即争取心理健康教师的参与和介入。校外转介,如面对有成长困惑、恋爱困惑、求职困惑的学生及时有效地寻求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业内专家的疏导化解、企业公司的答疑解惑。再次强调,转介不是逃避,更不能放松警惕,因为辅导员仍然是育人主体和重要力量,只是不再做唯一主体、唯一力量。

“三十六计”之善用阵地篇

想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价值引领和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辅导员应当秉持“一紧一松”、“又紧又松”的原则,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上抓得紧、看得严、做得实,在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中“法不禁止皆自由”,给予学生足够的试错空间、成长空间、提升空间。与此同时,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主线上、目标上、任务上抓得紧,方法手段上要适当松;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中对学生的个人喜好、行为习惯、日常生活管得松,但基本的是非、美丑、善恶分界线要守紧守牢。具体而言就是在文体活动、文化宣传、社会实践、团支部班集体、学生宿舍、网络等阵地上“守一”又“容多”,“主流”又“多流”,让政治性、思想性着底色,趣味性、多样性彰活力。

1.“文体活动”。文体活动阵地是辅导员贯彻落实工作、开展教育引导、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主要阵地,包括各式各类的文体赛事、歌舞演出、晚会联欢等。在这一阵地建设中,辅导员要发挥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的角色与作用,一方面把握方向、统筹调度,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主体性、提升学生参与度。文体活动首先应当“五颜六色红为底”,即以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时代担当教育为底色,虽然不要求每一个节目、每一个环节都教育性大于趣味性,但整体基调应是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诗歌舞乐的触发中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还应当“千变万化育为先”,即活动形式可以多元,呈现内容理应丰富,但归根到底都要传播真善美和正能量,砥砺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取精神、奋进状态;又应该“百尺竿头乐中求”,即教育是隐性的,趣味是显性的,让学生在“乐”的享受中坚定理想信念、塑造美好心灵、纯净价值取向。

2.“文化宣传”。文化宣传阵地包括传统的宣传栏、展板、条幅、橱窗、广播电视,也包括新媒体新技术,如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文化宣传阵地上的文字、图像、声音虽然是显性的,但往往能发挥巨大的隐性教育的作用。比如伟人诗词、圣贤故事、名人名言、校歌校训、生活贴士、温馨提示等,虽然不必要求学生“全文背诵并默写”,但学生随时可见、随处可见,完全可以“日用而不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学生了解时事、获取资讯、学习知识、拓宽社交、开拓视野、抒发情绪的重要工具,按照“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到哪里”的工作要求,辅导员也必须主动学习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军“三微一端”阵地。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宣传作为一种被动性的教育方式(毕竟对宣传栏看不看、对微信推文信不信、对诗词故事名言用不用的选择权、决定权在学生),要更加注重趣味性和艺术性,否则没有了用户黏性,也就失去了教育可能。

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阵地是检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能否致用、在生活中所悟是否适用的重要方式,也是辅导员一切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旨归,因为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终将进入社会,承担家庭、工作、社会的责任,在社会大熔炉里、工作实践中淬炼成钢。因而辅导员不能以“坐而论道”的方式让学生“坐而学道”,且辅导员作为课下育人、实践育人的骨干力量,本身就不用始终拘泥于课堂上、教室中、宿舍中、校园中开展工作。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还包括校园外的实践活动,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实习实训、校外兼职,乡村调研、社区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内容多种多样,但有时受限于课余时间、活动经费、安全保障,难以做到长期坚持、全体覆盖,这就需要辅导员精心组织策划、精选方式内容、精密部署推进,努力让更多的学生更长久、深远的受益。

4.“班团建设”。一些辅导员在面对几百个学生的纷繁事务时容易忽视班团建设,甚至于把团支部、班集体仅仅作为落实任务、验收成果的一级单位,只以班级为单位发通知、发文件,要材料、要汇报,让大学班级、团支部名存实亡。团支部和班集体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友爱精神、志愿奉献精神的重要阵地。正是在集体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学生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追求不能侵犯他人的权益、自己的喜好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正是在集体活动中,在团支部、班集体的所有人朝着一个目标的齐心努力中,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最终用集体梦、民族梦、中国梦激扬自己的青春梦。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团支部、班集体的理论学习与活动开展,认真组织五四红旗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推荐、宣传表彰,努力让每一个团支部、班集体都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小我融入大我”的情怀和追求。

5.“宿舍育人”。宿舍从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阵地,因为大学生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求学时光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因此宿舍人际关系、宿舍环境风气理应成为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学生情绪变化、挫败感强或敏感多疑的原因就是宿舍人际关系不良,也有不少学生成绩不如意、学习不努力、缺乏上进心的原因是宿舍环境风气不好。对辅导员来说,能到学生宿舍中办公是最好的(不少高校都是这样设置辅导员办公室的),以确保自己能够更全面、更真实、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心态状态和行为习惯;如果辅导员不能到宿舍中办公,不妨给自己提一些要求,如多久组织一次“宿舍文化节”活动,每周走访几次学生宿舍,与几个宿舍的学生谈心谈话、检查几次宿舍环境卫生,抽查几次宿舍学习生活状态等等。与其在办公室中坐等问题、困惑、矛盾、纠纷“找上门”,不如带着敏锐的眼、善听的耳、清醒的脑、温暖的心进宿舍,第一时间听取意见建议,第一时间发现解决问题。

6.“网络引导”。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极具紧迫性和挑战性的工作。紧迫性源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了人们生存(购物、订外卖等)、社交(联系、交流等)、生活(读书、追剧等)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工具,不少大学生拿起手机平板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拿起书本纸笔的时间,且互联网世界里的杂乱信息、不良图文、错误思潮等又日益泛滥,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挑战性源于虚拟的世界、网上的信息往往以博眼球为目的,总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标新立异追求和游戏人生的态度,而带有价值灌输、行为教导、成长指导指征的高校教育管理常常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适用,极易陷入“自说自话”“自我劝慰”的僵局和窘境。对于辅导员来说,具体且有效的网络引导之术应当是“堵”与“疏”相结合,“进”与“出”相结合,“批”与“建”相结合。“疏”是正确看待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势,主动融入适应“互联网+”时代,不打无准备之杖;“堵”是守住网络阵地底线、红线,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违法违纪行为、道德败坏行为绝不姑息纵容,坚决防止不良风气的蔓延。“进”是辅导员要经常进学生的QQ空间、朋友圈、微博,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网上动态和学习生活状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出”是在线下加强学生的奋斗精神教育,从学生的学业、责任、生活、情感等多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区分虚拟与现实,做现实生活中的奋斗者。“批”是针对学生用网时间过长、网上不良言行、沉迷网游状态等,用辅导员较强的育人能力,及时地批评教育引导转化;“建”是不只被动“救火”,而且主动“灭火”,经常撰写学生看得懂、读得进的正能量网文,创作传得开、留得下的主旋律、真善美的网络视频、音频,让网络成为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现实阵地的延伸。

“三十六计”之善于延伸篇

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是不断进步飞跃的;育人的资源和方式一定会越来越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一定会越来越高,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也一定会不断出现。因此不会有百试百灵的教育管理方法,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疑解惑策略。辅导员唯有不断提升、与时俱进、因事而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解决,才能以初心、责任心、进取心的“不变”应学生思维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的“万变”,才能凭借教育内容、方法、途径、载体的“万变”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的“不变”。这“变”与“不变”要求辅导员善于思考延伸、提炼总结,事前更好地预防,事后更细地关注,发现问题更具时效性、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并能在举一反三中不断扩大育人成效、在思考梳理中不断改进创新求实。

1.“提示警醒”。化解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解矛盾于未现”“熄大火于未燃”,也即做在前面、重在预防。因此辅导员要精心准备“入学第一讲”“新学期大会”“学期总结会”和各式各类专题教育会。把以往学生出现过的问题、容易犯的错误、遭遇到的困难总结成典型案例说给学生,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尤其是涉及组织发展、奖惩助补、毕业就业、身心安全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公约共识等,言简意赅、丰富生动地讲给学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一直听讲、也不是所有听了讲的学生就能一直记得,更不是记得的学生就一定不会“触线”,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就是哪怕有一个学生有可能没听到、没理解、没记住,我们都要细致耐心地讲一遍、再讲一遍。只要多一个学生懂得“小我要融入大我”,多一个学生记得“梦想从学习开始”,多一个学生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我们的育人成果就多了一分。

2.“持续关注”。针对特殊关注过、批评教育过、处理处分过的学生,不能解决了一时就认为是解决了一世,因为有很多问题从萌芽到爆发都积累了很长时间,从暂灭到复燃也可能只需要一个瞬间。因此在发现事态后、解决事件后,必须对当事学生长期跟踪、持续关注、更多关怀。可采取的方式包括辅导员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留意观察,授课教师、学生干部、宿舍室友的定期反馈,与学生家长经常互信的沟通交流等。持续关注并不是把学生视为潜在“爆炸物”,而是在长期不间断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中让学生走出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青春观、奋斗观、成长观。

3.“骨干尽责”。在事前的预防排查、发现问题,事中的密切关注、及时反馈,以及事后的长期跟踪、确保实效等工作中,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宿舍长等学生骨干能够发挥巨大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方面他们是当事学生的朋辈人、身边人,且他们本身就与当事学生住得近、交流得多,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具有较强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和问题化解处理能力、与人交际沟通能力,因而他们既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又是紧急时刻的“报警器”“灭火器”。辅导员要用好这支队伍,通过培训、团建、赋责、激励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骨干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因人而异”。辅导员的工作难就难在做“人”的工作,有趣味也有趣味在做“人”的工作,因为人是活生生的、会变化的、有思想的、有生命力的。大学生“人”的特点与特质,要求辅导员必须用心用力用情的做工作,做好打持久战、攻坚战的准备,以对物的、对事的冷冰冰的态度来对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激化问题;但也正是因为大学生“人”的特质和特点,所以关怀到位了、友谊到位了、感情到位了,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所以解决学生问题的根源就是爱,就是辅导员在面向全体、一视同仁的前提下,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校状态,在学生遇见困难时、出现问题时、寻求帮助时,以巨大的热心和耐心、极强的针对性和策略性,因人而异近心暖心、因势而化指导疏导、因材施教助人育人。

5.“以点到面”。有不少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乃至一代年轻人身上都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沉迷抖音、网游的问题,崇尚“丧文化”、“人间不值得”的问题,在网络上做“键盘侠”、“杠精”的问题等。还有些问题虽然呈现的方式千象万态,但究其根本都是一个根源,诸如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抗挫能力较差、缺少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等。因此辅导员要敏于、善于举一反三、由点到面,透过问题的表象挖掘问题的本质,通过问题的特殊性看到问题的普遍性,多方式、多手段、多角度地面向全体,开展教育引导和关怀疏导。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笨功夫、慢功夫都不是无用功,恰恰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日日夜夜的防范,才能对症下药稳准狠、去忧解难短实快。

6.“梳理总结”。遇见“事”并不可怕,因为正是一件件“事”敲开了师生交流对话的门窗,架起了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人”的工作并不可怕,因为正是“人”的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重要性给予了辅导员岗位荣誉感、职业成就感和事业获得感。教师之所以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辅导员之所以被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就是因为辅导员作为教师,一直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一直在为学生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排忧解难。每一件“事”地解决、每一次做“人”的工作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能力的强化,都是一次情感的增进、幸福感的升华。因此辅导员要勤于梳理、善于总结,在总结梳理中不断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与缺憾,不断寻找解决“事”的术与道,不断坚定培养“人”的初心与使命。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思考、创新,所以动情、务实、求效。愿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都能用好立德树人、聚心铸魂、答疑解惑、排忧解难的“三十六计”,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民族复兴人才辈出,每一个时代新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知行合一写好青春奋进笔,绘出思政壮丽篇!

(作者:刘国权,哈尔滨师范大学)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