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辅导员如何做到“提笔能写”?

最近,笔者和一位学理工科专业的辅导员交流时,他说到了一件苦恼不已的事情:“做好辅导员工作不仅要能说、会干,还要善写。说和干还好,就是写让人‘痛苦不已’,只能‘百度—复制—粘贴’,然后简单改改交差。一旦离开电脑,便不知如何下手”。

再细细交流下去,他这里说的写,主要是指辅导员工作中常遇到的各类通知、讲话、总结、调研等广义的公文材料。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对辅导员的定位是兼具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可以职务职级“双线”晋升。从管理人员的身份定位来讲,能写、会写是辅导员做好日常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善写、乐写则是辅导员拓展职业空间的一个“杀手锏”。

笔者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之前,曾有幸在党政机关工作过4年,先后在乡镇党政办公室、区直单位办公室从事综合性文字工作。加入辅导员队伍后,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公文写作与处理》选修课。期间,还被抽调到省直相关部门,参与了一些重要会议、活动、调研等文稿的起草,对于公文类材料写作有一点自己的体会。

笔者以为,辅导员只有转变思想、勤学苦练、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成长为“提笔能写”之人。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辅导员要想“提笔能写”,首先要有“想写”的主观愿望。

不少辅导员可能会认为,身处互联网时代,随便“百度”一下就能出来成千上万篇现成的文章,自己何必再劳神费力去琢磨呢?

首先,这是做好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工作本身就点多、线长、面广,如果再兼做学院党委秘书或办公室工作的话,不可避免地要写很多通知公告、工作总结、领导讲话、调研材料等。这些材料要求比较严格,不仅要准确贴切、简洁庄重,还得符合程序、推动工作,与我们接触的文学作品有着天壤之别。从更高站位来说,一篇好的文字材料,绝非花拳绣腿、八股虚言,而应是经世致用、可观可感的思想结晶。

其次,这是快速成长的资本。我们应该都有体会,高校里能写的辅导员肯定是学院的“香哱哱”,也是校直部门(尤其是校办、组织部、宣传部等文字材料任务比较重的部门)争相选调的对象。因此,辅导员提高了写作能力,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一项重要的竞争资本,它比年龄、学历等资本更长效、更管用。这一点,对于打算走管理岗的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

再次,这是提升自我的手段。我们都知道,真正把一份材料写好,需要包括文字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不断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作为辅导员,如果工作中能通过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笔头功夫”,保持刻意学习的状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进步肯定会非常快。再者,对于辅导员来说,如果能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肯挤点时间沉下心来写作,也是一种意志磨砺。写得多了,思想境界、理论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对于辅导员来说,“提笔能写”不仅是项技术活,也是项辛苦活,文字材料能力来源于平日里的点滴积累与不懈历练。

首先,要善积累。古人讲,集腋成裘,厚积薄发。文字材料的写作也是同样道理。我们可以结合辅导员工作,试着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把报纸上、书本里、网络中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好,作为起草文字材料的素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青年等工作的一些“金句”,几大报纸的重要论述、理论文章,一些“大笔杆子”的经典范文、写作思路等,积累下来对我们写作有莫大的裨益。

其次,要勤思考。古人讲,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文字材料的写作之门在哪?笔者以为,对于辅导员来说,只有勤于观察思考,才能摸清门道、游刃有余。除领导讲话受领导个人风格影响外,其实大部分材料都有约定俗成的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大概讲什么详细讲什么,多讲什么不讲什么,大同小异,尤其是越往上级机关,公文材料越为严谨,结构也就更为固化。因此,我们平常要做的就是,掌握不同类型材料的基本格式、写作套路,思考所接触到的具体工作、各类素材,摸清上级的最新要求、师生的最新诉求,需要之时加以提炼总结,便是一篇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丰满文章!

再次,要肯历练。有辅导员可能会说,我读书时语文成绩就不好,压根儿不是写材料的“料”。其实,没有一个人天生会写材料,就像人不可能一出生就会走路、说话。无论什么事,都是一步一步学出来的,逼一逼、压一压、练一练,慢慢地就从不会到会了。笔者曾认识一位某市委办公厅的“笔杆子”,工科毕业,却写得一手好材料。有次向他请教写作秘诀,他只说了六个字:“无他,唯手熟尔”!2018年,笔者被抽调到省委教育工委一段时间,协助相关处室领导起草文字材料。说实话,刚去时心里挺虚的,虽然以前在基层从事过文字工作,但标准没这么高、要求没那么严。后来,通过边学边干,也得心应手了,执笔的材料有几篇还得到了省领导、委厅领导的批示肯定。

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围绕公文材料写作,笔者曾与不少辅导员私下交流过。其实,许多辅导员不是没有能力写,而是主观上怕麻烦、怕吃苦、怕丢丑。笔者以为,辅导员只有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反复锤炼,才能不断提高文字水平、升华写作境界。

首先,要不怕写。实事求是讲,写作是项苦差事。写好一篇材料,不仅要收集大量信息、掌握诸多素材,还要绞尽脑汁、反复揣摩,尽可能把繁杂琐碎的事务缕清条理,把平淡无奇的工作写出特色。材料任务紧急的时候,还得加班加点,甚至彻夜奋战。时间一长,容易使人头晕眼花、身心俱疲。如果此时选择半途而废,只会功亏一篑。要相信,这世界上没有哪一项工作是轻松的,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其次,要写不怕。写作是项涂涂改改、反反复复的事情,笔者一直以为,好材料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特别是刚开始接触公文材料时,有的辅导员自认为写得天马行空、词藻华丽,结果却被领导改得面目全非、体无完肤,内心不免打起退堂鼓。其实,越往上级机关要求越严格,一篇材料常常要经过不同领导层层修改。有时,这个领导认为应当这样,另外一个领导却认为需要那样,最终要几易其稿才能完成任务。遇到这类情况,我们不能害怕、浮躁,要耐得住烦、经得起熬。反复打磨的过程,也是我们锤炼语言、提升水平的过程。

再次,要怕不写。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我们会不知不觉中悟出公文写作的一些门道,比如,立意要高、思路要清,观点要新、落点要实,等等。再接到写作任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就不在话下。等到了这个阶段,写作已逐步变成了一件“既苦又乐”的事,隔段时间不写点东西,心里甚至会有一种缺失感。这种“缺失感”是复杂的,它饱含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孤寂,饱含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迷,饱含着“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惊喜,更饱含着“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自如!当然,看花容易绣花难。笔者虽勉强能做到“不怕写”“写不怕”,但离“怕不写”仍山迢迢、路漫漫!

4.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前面三个部分,笔者主要从宏观层面谈了材料写作的一点体会。有辅导员可能会问,说了这么多,究竟该怎样去谋篇布局、写作推敲一篇材料呢?

说实话,如果展开来谈,三天三夜也谈不完。因为材料的种类太多、涉及的领域太宽。当然,主要原因是笔者水平有限。

这里,笔者重点围绕辅导员工作中常遇到的总结稿、汇报稿、讲话稿等材料,按构思、写作、修改的顺序,谈几点认识体会。

首先,要心里有数。即写材料前要摸清基本情况,重点做到“三个有数”:

一是对领导要有数。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站位,善于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领导各种场合的讲话、常举的例子、语言的风格等要尽可能熟知。如果是刚接手写材料,可以试着从领导以往讲话、汇报等材料中总结找寻。

二是对受众要有数。材料是面向上级还是下级,面向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语气措辞完全不同,关键是要把握受众心理,搞清楚受众想听什么。比如,同样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言,如果受众是学生,就要多举些学生熟知的事例,多用些学生喜爱的语言。如果受众是更高一级的领导,就要多些人无我有的总结,多些人有我优的凝练。

三是对素材要有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中可能用到的文件、做法、事例、数据等,要尽可能多收集一些,很多时候灵感就从这些素材中来。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素材收集扎实了,后面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某次,一位校外辅导员让我想一篇领导汇报稿的具体思路,我婉言拒绝了。不是不帮,而是他只给了一个汇报题目,前期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存在什么困难、后面有何打算等,他自己都没搞清楚,我自然也给不出啥好点子。

其次,要胸中有谱。即写材料初要列好写作提纲,重点做到“三讲”:

一是讲立意。立意,即贯穿材料的核心线索。不同类型材料有不同立意,对提纲的要求自然也就不一样,我们只有抓住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所列提纲才不至于“跑偏”。比如,领导讲话的核心线索,应是工作开展情况与领导个人风格的完美契合;工作总结的核心线索,应是源于现实与高于现实的相得益彰;汇报材料的核心线索,应是回应上级关切与展现本级特色的有机结合,等等。

二是讲逻辑。从宏观上来看,提纲一般应先理论后实践、先主要后次要、先思路后举措;从微观上来说,一级标题应包含二级标题,二级标题应包含三级标题。如果同一类内容放在了两个不同一级标题下,提纲肯定是不严谨的。比如,某项工作的总结材料,除有特殊要求外,我们要写清基本情况、做法与成效、问题与不足、计划与措施等,遗漏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三是讲对照。也就是说,我们在列写作提纲时不能“放飞自我”,想怎么列就怎么列。提纲要前后互补、浑然一体,共同为材料主题服务。比如,前面讲到了问题不足,后面就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解决措施。有辅导员可能会问,我们看到的很多材料里,提纲对仗的都很工整,字数、语句结构都一样,是不是只有这样才算好提纲呢?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因人而异,看领导的喜好,看自己写作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把完整性、准确性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去雕琢语言和结构。

再次,要手上有招。即写材料时要明晰行文规则,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虚与实的关系。要把“高大上”的理论与“实打实”的举措结合起来,把提高人的思想认识与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让理论带着举措走,让举措服务好理论。如果只有虚的理论没有实的举措,就会显得空话连篇;如果只有具体举措没有理论支撑,就会显得站位不高。

二是主与次的关系。一篇材料、材料中的某一部分均有主次,这就好比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一般来说,核心部分、亮点部分、领导关注部分、素材充足部分要作为主要内容,重点着墨,其它内容可一笔带过。

三是深与浅的关系。材料有深度才可读、耐读。不过,深度不是故弄玄虚、自造词句让人看不懂,更多是思想层面、观点层面能令人回味无穷。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信大家都研读过,很多表述既通俗易懂、振奋人心,又耐人寻味、常学常新。笔者借参加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机会,曾学习过不下20遍,每次学习后都有新认识新体会。我想,这就是材料深与浅的完美结合。

最后,要肩头有责。即写材料后要反复修改推敲,重点做到“三看”:

一是要看表述是否准确。在修改材料的过程中,要重点看是否有前后矛盾、违背常理的地方。如果引用了一些名言诗句、数据结论,最好核对一下原文和出处。要把易懂作为基础,坚决消灭错别字、自造字,少用或不用生僻字。总之,要尽可能把错误的表述改准确、把平淡的表述改鲜明,把拗口的表述改流畅,把刻板的表述改生动,把隐晦的表述改明快,把笼统的表述改具体,把重复的表述改简洁,使材料读起来自然可信、流畅明快。

二是要看论证是否有力。在修改材料的过程中,要围绕能有力证明核心观点来进行。对于单薄不足的部分,要及时增补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数据,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对于杂乱无章的内容,要围绕主要观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论证更加简洁有力;对于陈旧过时的表述,要坚持与时俱进,调整替换为能彰显时代特色的内容,使论证更加新颖有力。

三是要看结构是否严密。初稿形成后,我们要从整体上审视一遍各部分是否完整,主次是否得当。一般来说,总观点与大观点、小观点之间,要有严密的总与分、分与总、总分结合的逻辑照应。如果材料结构松散,要加以紧缩,删去添枝加叶、离题万里的内容。此外,材料各部分间的过渡、结构间的衔接、语气间的连贯等方面,也要认真修改,使材料尽可能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之感。

那么,材料修改多少遍、推敲到什么程度才算可以呢?笔者以为,遍数没有具体限制,重要材料修改十几稿都很正常,自己读着满意了,再去交稿。否则,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后面怎会轻易过关呢?

有人说,会写材料的人是痛苦的,因为“尘埃落魄谁如我,一事无成白发生”;也有人说,会写材料的人是幸福的,因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笔者倒是觉得,作为辅导员,倘若能善用手中之笔,记录学生流年之事,描绘自我寻梦之旅,服务高校育人之本,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修为呢?

(作者:刘灿,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