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案例 > 正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疫情期间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肆虐荆楚大地,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从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属于易感群体,部分学生返乡后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心理危机,需要心理援助和支持。此时,国家也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维护社会稳定。

一、案例背景

小华就读于武汉某高校,大三下学期,考研复习最紧张的时刻,她的情绪持续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情绪突出,出现失眠等症状,自己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无法缓解。于是小华主动就诊于校外精神科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开始服药治疗,在学校心理中心接受定期咨询。由于身心状态欠佳,12月底小华结束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由母亲将其接回陕西家中继续治疗。

二、案例分析

武汉的疫情发生后,小华已经安全回到家中。春节过后,根据小华既往抑郁症病史的经历,辅导员开展追踪评估,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小华考研失利后,较早进入了求职状态,前一阶段未发生异常情况。一天,小华线上求助辅导员,自述焦虑、烦躁,完成论文存在困难。疫情发生后从武汉返乡,小华因担心自己被感染感到恐慌,隔离期结束后困在家中。考研失利后开始求职,但自信心不足,出现烦躁情绪,后来,撰写毕业论文提上日程,小华一边找工作,一边写论文,感觉压力很大,出现失眠、焦虑等情况,不断地怀疑自己,自我否定,身心俱疲,于是,主动向老师求助。辅导员意识到,该生正在经历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应激源因素和心理易感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内外环境刺激。具体分析,新冠肺炎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于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应激事件,考研失利、求职遇阻、论文压力都是引发小华应激反应的具体生活事件。小华本身患有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属于心理危机易感群体,小华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同时,遇到外在的诸多诱因,引发了心理危机。

三、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凯普兰(G.Caplan)认为,当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个人感到难以应对,自己与环境的平衡被打破,随之出现认知行为情绪上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

小华居家期间,临时猛增的诸多压力,使其自感无法应对,出现了诸多应激反应,甚至呈现了一定的应激障碍。例如,她常常感到精神崩溃,痛苦不堪,恐慌,焦虑,自责、抑郁,做事情提不起精神,伴随有失眠、厌食等躯体症状等。考虑到小华患有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她出现的应激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可能进一步影响其社会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后果。对其提供心理帮助迫在眉睫,辅导员立即制定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案,启动心理支持计划。

(一)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反应并促其正常化

辅导员借助QQ等线上平台,对小华开展持续性一对一深度访谈,引导小华把经历考研、疫情等事件后的具体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系统掌握了小华考研前后,疫情爆发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小华中学以来,间断出现抑郁状态,进入大学后,无法接纳自己的学业表现和人际表现,有自我否认的认知情况。大三下学期考研复习后,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小华的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导致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情绪更加抑郁,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进入了恶性循环中,直至出现了头疼、失眠等躯体症状,因此小华主动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接受科学治疗后,小华的情绪状态有了明显好转,躯体症状逐渐消失。武汉疫情爆发后,出现恐慌和焦虑情绪,考研成绩公布后,虽然已做好心理准备,但小华想到接下来要应对求职等困难,感到力不从心,撰写毕业论文也不顺利,众多压力事件成为压垮小华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深度访谈中,我努力理解小华经历这些事件后的情感、情绪反应,进而准确回应小华的情绪、情感和心境,让她切身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运用自我暴露等方式引导小华认识到,每个人在这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个人重要事项时都会产生与其类似的反应,这些反应具有合理性,引导小华慢慢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二)协助当事人寻求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危机干预的其中一个任务是协助当事人找到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社会支持作为外在资源,是协助当事人应对逆境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是当事人积极应对,实现转变的关键因素。为了帮助小华应对现实问题,辅导员从两个方面着眼,培育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一是协助当事人运用已有的社会网络,从中争取进一步的支持。小华由于疫情原因一直居家,母女关系融洽,母亲是她的重要亲人。辅导员与其母亲保持了密切的沟通,给予共情性理解,重树母亲的希望和信心,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同时,提供抑郁症的科学治疗知识,指导他们科学治疗。二是将新的纽带联结到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小华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了现实困难,辅导员让其澄清了谁可以指导她写作论文,她提到了同班同学小敏。辅导员居中协调,小敏在小华论文写作、修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同辈作用,同时,提供给小华必要的关怀。最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也是小华积极恢复的重要支持。

(三)引导当事人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

小华多次跟辅导员提到,以前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自己使用过的转移注意力,时间管理等解决方法都已失灵,这引发了她的无助感和绝望感。辅导员引导小华讲出她自己的情况,澄清她担忧的事情,需要面对的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引导其看到还有哪些尚未利用的机会。协助小华以建设性的方式看待过去的大学生活经历,聚焦于过去的成功事件,尤其是她在处理相关问题中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搜寻蕴含其中的资源,特别是尚未被发现和利用的资源。小华曾描述过如何出色完成了专业课程的课堂报告的过程。她的专注、坚韧以及做事抓重点的风格,都表征着她的资源。这些资源也被小华运用在了这次危机的应对中。此外,辅导员还与小华讨论了提升日常幸福感的几种方式,小华运用“每天三件好事”的积极心理学策略,坚持记日记。

四、成效

小华在母亲、辅导员、同学和心理咨询师的协同帮助下,最终完成了论文答辩,这预示着她能够顺利的正常毕业,这是她自己描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伴随着这一现实问题的解决,小华逐渐从疫情的恐慌、毕业的焦虑、自我的否定等情感漩涡中走出,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小华最后给辅导员在qq上留言,非常感激老师给予的支持,并希望返校后能够与老师一起合影。在陪伴小华的过程中,辅导员也受到了小华的感染,深刻体会到了小华的内在力量和不懈的努力,深刻理解了“助人是助人者和当事人之间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五、思考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长时间居家相对单一的生活模式、代际沟通引发的亲子冲突、应运而生的线上学习等对大学生心理调试能力提出了挑战,对于毕业年级的心理困难学生,同时面对毕业和求职双重压力,易感性更强,更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事件。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如何有效识别和妥善处理假期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本案例的处理过程,笔者做如下总结:

(一)信任关系早建立

建立关系是心理治疗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良好的信任关系具有治疗性,是促进当事人成长的重要条件,它可以协助当事人理解自己、解放资源和处理问题。本案例中的信任关系具有合作性、媒介性和适切性三个特征。具体而言,辅导员对小华的干预体现了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积极听取小华的意见,共同制定具体目标和行动策略;互助关系作为一种学习的媒介,小华从中看到了关系的价值,学会了如何维护关系,如何向他人表达关怀与理解。同时,助人关系需要讲究适切性,要着眼于当事人的需要,案例中的小华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辅导员因此给予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接纳以及支持。

另外,辅导员不同于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方面,时机要前置,注意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真性情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这样才能在心理危机发生之时及时介入,有效处理。

(二)家校沟通常态化

家庭资源、家庭的应对能力、家长的配合情况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在协助学生突破心理危机逆境时都是重要因素。[[[] 吴冉,王宇景,陈江媛.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应对[J].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第1期:107.]]家庭与学校的场域差异化,导致假期期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家庭的支持作用更为重要。此案例中辅导员的重要工作是指导家庭通过亲子沟通与陪伴,发挥保护性作用,协助孩子走出心理危机状态。让人欣慰的,小华的父母对抑郁症有着科学的认知,拥有康复的信念,为小华的恢复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支持。就日常工作而言,家校沟通常态化可以从两方面切入,一是达成合作共识,引导家长参与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新生家长会、召开家长学校、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家长教育,设立家长QQ群、微信群、加强与家长的日常联系,经常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业表现、成长情况等,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联盟。二是畅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实现家校由“应急合作”走向“育人协作”。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互助平台,利用家长内部资源,引导部分家长消除对心理疾病的偏见与误解;建立亲子互动平台,依托书信传递等形式促进亲子沟通,强化亲子理解;打通育人各环节,邀请家长参与进学校育人全过程,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献计献策。

(三)整合资源协同化

抗逆力研究指出,个体面对逆境的反应,一是调动自身能量,二是整合环境资源,前者属于内在保护因素,后者归为外在保护因素。一般只启动内在能量不足以抵御危机,还要连接环境资源,组合并用,才能渡过难关,恢复平静,形成发展。[[[] 田国秀,李冬卉. 激活抗逆力_教师增能赋权的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60.]]心理危机干预要坚持资源取向,识别和利用当事人自身和环境中的优势和能量。第一,内部心理资源。善于发现当事人身上的认知、性格、应对行为中的积极方面,激发抗逆力,提高适应力。第二,外部环境资源。强化当事人与家庭的联结,形成关怀关系,鼓励情感表达,提供情感支持。学校方面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提供专业支持,学院层面能够给予学业、职业发展指导等。另外,还有社会层面精神卫生机构提供的专业治疗。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协同并用,帮助当事人尽快走出危机状态。

(四)干预支持精准化。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应激压力与精神障碍、人格偏差和应对策略缺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求导向的心理危机干预尊重当事人的独特性、丰富性、主体性等特征,要求助人者关注当事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最急于交流的是什么,要求助人者主动感受当事人的现实需要,共同协商干预目标,共同制定行动方案,避免在主观评估下盲目开展工作。在对小华的干预与支持中,辅导员协助小华积极应对学业困扰、求职困境等现实问题,通过现实问题的精准化解,引导小华重建自信,改善认知,恢复社会功能,发展出适应性良好的应对策略。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