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案例 > 正文

西南石油大学:父亲的遗愿——辅导员用叙事疗法陪伴学生走出境遇性心理危机

一、案例简介

2013级学生小朱是品学兼优的一名学生干部,大三寒假期间小朱父亲检查出胃癌(晚期),半年后父亲离世。小朱目睹父亲患癌期间的痛苦,想通过自己的力量拯救父亲,却发现在病魔和死神面前无能为力。对于父亲的离世,小朱陷入深深的怀念和痛苦中难以自拔,情绪持续低落,对于学业和班级事务力不从心。作为小朱的辅导员,具有全国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我,知道小朱是由于亲人离世导致的心理危机,也明白陪伴学生度过这次境遇性危机的重要性。此案例记录了辅导员心理育人的过程和实效:运用叙事疗法——“say hello again”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危机,最终学生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考取了重庆大学研究生。

二、案例分析解决

(一)走访寝室发现问题端倪

2016年3月初,过完春节返校的同学们都欢天喜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我在查寝的时候发现小朱有一些闷闷不乐,原先总是热情和我打招呼的他,默默地坐在床头整理床铺。我心有疑惑,但是当着同学们的面不太方便问他。

第二天召开学生干部例会,观察了一下小朱依然心事重重,于是开完会单独把他留下来,跟他聊了聊。原来在这个寒假,小朱的父亲检查出患胃癌(晚期),医生说已经没有手术价值,建议回家休养。看着被癌症病痛折磨的爸爸小朱却束手无策,只能用默默陪伴的方式希望能减轻一些父亲的痛苦。如今开学回到学校,小朱担心爸爸随时可能撒手人寰,以至于看到老家的来电就有种不祥的预感。

(二)联系父亲家校共同育人

了解到这一情况,我联系了小朱的父亲,一方面慰问他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也想让父亲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能够对孩子的未来放心。小朱父亲的声音听起来不是很有力,但是他也跟我聊了足足十分钟。我告诉小朱父亲,孩子是学生干部,学业成绩非常优秀,专业的就业前景也非常不错,未来选择读研深造或者就业都没有问题。听了我对孩子情况的介绍后,小朱父亲很高兴,他告诉我:“舒老师,我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孩子的未来就托付给你了。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让他读研究生……。”听到这番话,我鼻子一酸,同时也倍感这份托付的沉重:“请您放心,我会把您的期待告诉小朱,也会和他一起努力的。”

我把父亲的期待告诉了小朱,小朱说自己已经做好了就业和读研两手准备,如果不能保研就备考重庆大学,考不上就先就业。大三下学期课程安排比较紧凑,小朱投入到紧张的学业中,虽然很多时候看起来也是心事重重,但一切还算比较平稳。

(三)父亲离世遭遇心理危机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五月中旬的一天,小朱焦急地打电话给我:“舒老师,我爸爸快不行了,我要请假回山东……”小朱请了一周的假,办理完父亲的后事回到学校。返校第二天的课小朱也请假了,我知道此时的他一定非常非常难过,我去寝室看他,打开寝室门看到我的出现,小朱眼圈一下就红了,同学们都上课去了,他一个人待在寝室里。我们面对面坐下来,小朱为了压抑自己悲伤的情绪深深地吸气,我站起来轻轻拍怕他的肩:“如果想哭,就好好地哭吧。”

眼泪常常被认为是脆弱的表现,可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当人们可以把身体里的情感用眼泪表达出来的时候,眼泪也是力量的开启。小朱的眼泪决堤一般大颗大颗滴落在寝室地板上,嚎啕大哭了好长时间,边哭边说:“舒老师,我没赶上见爸爸最后一面……”我感同身受,一直默默坐到小朱旁边的凳子上陪着他流泪。

(四)叙事疗法陪伴学生疗伤

我期待着小朱能早日从父亲离世的创伤中走出来,但亲人的过世,总是让我们特别痛苦、特别悲伤,这种痛苦往往是好像长在身体里面,不知道该怎么说。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都希望当亲人在病危的时候陪他最后一程、可以见上最后一面,没有见上的话,往往会造成许多人一辈子的遗憾。小朱那份内心的痛苦实在是让20岁的他难以应对的。我决定用叙事疗法中的“say hello again”来帮助小朱把悲痛变成力量,带着父亲的爱继续走下去。

我跟小朱约定,每周四下午4点半在学院心灵驿站聊聊天,我的目标不是要改变小朱,不是教育他一定要坚强,要赶快走出丧失亲人的痛苦。不!这不是坚强就可以做到的,我知道陪伴比改变更重要。面对父亲的离世,小朱如此痛苦、如此遗憾,遗憾没有好好跟父亲告别!在小朱看来,因为父亲的离世,来自父亲的“爱”和“联结”就戛然而止,除了悲痛与想念,他完全没有想过还可以跟过世的父亲 “say hello again”,让爱继续流动、继续伴随他。

我缓缓地带着小朱讲述了很多他和父亲的过往,去谈谈过世的父亲生前的故事。我告诉小朱:“虽然父亲已经走了,但不是去‘say goodbye’,不是去忘记他,而可以‘say hello again’,带着对父亲的记忆,你猜如果爸爸看到20岁的你因为他的离开如此地难过、悲伤,他会怎样给你加油?”、“从小到大,你让他感到最光荣的是什么?”、“你最记得爸爸跟你说过的什么话?”、“爸爸最舍不得你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我一个一个慢慢问,让小朱缓缓讲述,渐渐地小朱的眼泪少了、笑容多了,好像跟过世的父亲已经断裂的爱的联结,慢慢地能够回来,面对离世的父亲不再是遗憾,而是更多的爱的流动。

(五)心理育人助人自助圆梦

随着暑期来临,小朱的状态渐渐恢复,开始准备年底的考研。考研成绩358分,没能考上重庆大学,我征求小朱的意见是否调剂回本校,小朱说:“考研成绩出来,我很纠结要不要调剂。于是我试着用老师您教我的方法,带着对父亲的了解去想象他会给我怎样的建议。我猜,爸爸一定会支持我最初的梦想,所以这次先去就业,以后有机会我还考重庆大学。”这一次聊天让我倍感欣慰,因为小朱学会了“say hello again”。

2017年7月小朱毕业了,去到一家不错的企业工作,国庆节的时候回学校看望我,聊起了父亲的遗愿,小朱说:“舒导,我现在一遇见问题就会去‘问问’爸爸,这一次他可能又会支持我辞职考研。”我很开心小朱能够把和父亲的联结建立得这么紧密,父亲虽然已经离开,但是他的爱和支持一直都陪伴着小朱。2018年4月,小朱辞职考研,为了营造学习氛围,回到母校租房,每天还和上学时那样去图书馆上自习。在校园里,我常常会遇见小朱,每次都提醒他合理规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4月小朱被重庆大学录取,终于梦圆。

三、思考与建议

1.辅导员需要学习、掌握和有效运用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更有针对性、科学地帮助学生度过大学生涯中的困惑甚至危机。如果能够在学生遭遇心理危机的萌芽阶段或者初期就进行专业化的干预,可以避免出现一些极端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更为有效帮助学生早日走出危机,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这对学生个体、学生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是有价值的。

2.辅导员要心怀学生成长,从日常生活学习的细节中去关怀和接纳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是一味地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批评教育学生,而是和学生成为“共同体”,共同去面对问题、面对困难、面对危机。唯有建立好“共同体”关系,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3.辅导员工作面对的不仅是学生个体,还常常会面对学生家庭,应该说一名好的辅导员是要融入学生生活、融入学生家庭中的。无论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辅导员都应该架起家校共同育人这座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成长成才。

四、专家点评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该案例是辅导员运用心理专业知识有效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由亲人过世引发的境遇性危机的心理育人典型案例。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帮助学生走出了当时的困境,还成功实现“助人自助”——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会自己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及职业化、专业化的育人实效,值得推广、借鉴。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