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案例 > 正文

惠州学院: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主体性为核心,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案例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建设的背景下,惠州学院政法学院以2017级学生为试点,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强调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设计成长成才方案,将党对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要求融入构建成长共同体的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实践包括:树立成长信念,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觉醒、言行一致、承担责任”、“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包容差异”及“认同社会、奉献社会、改变社会”的个人价值观、团体价值观及社会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信念;创设成长环境,以“金秋”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活动等品牌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打造学生主导的课外全面成长成才育人平台;共破成长难题,引导学生自发形成学习互助小组、心理解忧互助小组、突发事件应对小组等团体,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应对成长挑战中一同茁壮成长。经过三年的实践,从优良学风班率达到80%(现有5个班中4个班获得或连续获得优良学风班称号,不含因专业调整转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班)、学生诉求的及时反馈率、突发事件的及时响应率、学生个人或集体各种荣誉的获得增长率、学生至今零事故、零违纪等情况来看,构建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从理念指导、队伍建设及工作方式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工作背景及整体思路

(一)工作背景

随着“后喻时代”的来临,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学生主体性进一步凸显,传统的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日渐出现新情况、发生新变化。“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育形式的出现更是昭示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高校思政工作也是一样,如果在育人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回归,让学生从思政工作的被动接受着变成主动接收者、乃至主动参与者,让学生主动走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尊重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让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分子”,是高校思想工作质量提升必须要考虑的内涵,也是本实践案例的工作背景。

(二)整体思路

结合党对新时代发展前沿的解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政法学院多年实际育人工作经验的总结,从2017级新生入校起,尝试从组织、时间及空间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构建“树立成长信念、构建成长环境、共破成长难题”的成长共同体的探索实践:一是树立成长信念。通过“新生入学第一课”、“新老生经验分享会”、“思政第一课”、“新生团课”等途径,强化课程思政元素,促进学生转变角色观念,树立成长信念;二是创设成长环境。薪火相传三十载的“金秋”系列活动、2017年创新的“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活动,是为学生打好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补丁”、“升级”自身素质,让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同频”交流的良好平台,通过办好品牌文化活动,营造充满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环境;三是共破成长难题。在“双导师”——人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与朋辈导师(模范学生)——的共同作用下,重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团学组织等正式组织的作用,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自发形成学习互助、心理帮扶、突发事件处理等非正式群体,让学生有足够自我效能感去共同应对成长难题,主动破茧成长。三者在组织、时间与空间维度中互融互通,共同致力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促学生成长。

二、组织实施与阶段成效

(一)组织实施

通过树立成长信念、创设成长环境及共破成长难题互融互通,探索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1、树立成长信念

结合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探索设计,首要重视新生入校的“首因效应”——转变角色认知、树立成长信念。结合党对培养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将“自我觉醒、言行一致、承担责任”、“共同目标、相互合作、包容差异”及“认同社会、奉献社会、改变社会”的个人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及社会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信念教育融入“新生开学第一课”、“思政第一课”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在新生思想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为2017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信念。

1_meitu_24.jpg

同时,在2017级新生入校前,提前构建班主任“天团”——6位班主任中,5位班主任为时任学科系主任(副主任)、1位为历史学科带头人,并确定“以心带新”原则,由当时新入职辅导员带新生,特别是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关键节点,都能做到在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陪伴、引领,做到共同成长。

2、创设成长环境

通过强化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元素,传承创新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形式,提供充满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创设更好的成长环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可以说是大学生成长的“两驾马车”,做到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从2017级开始,政法学院在学校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融入价值观教育。如,法学专业通过实务讲解、模拟开庭、嵌入式课堂等方式,将法学应有的公正、法治等元素融于专业课教学之中;社会工作专业通过与附近社区进行共建活动,强化专业学生的实务技能应用,加强实践环节,配合实践育人,让社工精神融入学生血脉。

始创于1989年、薪火相传三十年的“金秋”系列活动,从专注于配合当时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至今涵盖法学、行政管理、历史学与社会工作全专业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育人内涵。以获得2013年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了育人内涵,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从进入政法学院开始,到毕业之前,至少可以通过参与“金秋”获得“一次道德情操升华体验、一次学科专业知识飞跃、一项体育特长爱好、一次美的享受及一次印象深刻的志愿服务实践”。同时,由政法学院于2017年创办、至今已全校普及的“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活动,在学院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策划、主动组织、主动参与的方式庆祝我国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增加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转化成了支持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学生在互动开放且有魅力的思政教育氛围下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动力支持。

3、共破成长难题

在“双导师”的引导下,从新生开始,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及朋辈导师的陪伴引导,重视发挥学生非正式团体的积极作用,通过多个非正式团体构建“成长蜂巢网络”,结合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正式组织的影响,推动学生勇面大学挑战,共破成长难题。工作实践方面,重视“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吸引同行及激励人心、调适压力”。

(1)以身作则。通过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的行为引导树立行为准则,准则包括了如何树立并实现大学目标、处理大学人际关系及正视自身正面影响。合理设定要学生学习的示范行为,估计预期效果及进行动态调整。

(2)共启愿景。不管是班团等正式团体,还是学习小组、互助小组等非正式团体,注重引导教育其要有可预见的积极目标,如英语学习互助小组,会引导制定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的时间目标为动力,通过共同活动能相互传递激情、为未来的团体及个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挑战现状。引导学生产生积极改变现状的动力,根据年级情况设置合适难度的成长挑战,避免学生陷入大学生活的“舒适圈”。通过设置合适难度的“关卡”来推进学生成长。如为师范生设置参加院校两级师范技能大赛的要求,并通过团体进行陪伴辅导,促进学生成长。

(4)吸引同行。成长共同体具备不断成长和吸引他人主动融入的特性,这种特性教育学生具有共担责任、相互合作及合理处理矛盾的能力。

(5)激励人心、调适压力。在学生获得成长时,承认和表扬个人或团体取得的成长及进步,方式可以是长辈的口头鼓励或者评优表彰;在成长遇到困难时,通过心理咨询、生活辅导、趣味运动等相关的方式帮助学生调适身心压力。

通过三者的互融互通实践,尝试推动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让学生切实通过集体的力量共同成长。

(二)阶段成效

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2017级学生获得的成长能够被量化体现。在过去的2017-2018学年、2018-2019学年以及2019-2020学年至今,学生在集体、个人各项获奖方面均有显著增加,从人数比看,获奖人次比例较高(近50%同学有获校级及以上荣誉经历)。在2018-2019学年,年级现有五个班中,四个班级获评校“优良学风班”,比例达到80%。同时主要由17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与服务队,在2019年连续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优秀团队、广东省“灯塔实践团队”等。对比我院近几年的院情,实践探索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_meitu_25.jpg

同时,学生如今已经能够形成习惯,主动地按照预定目标组成成长小组及互助小组,寻求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取得成长、或者协助解决突发问题。如:在疫情防控在家学习期间,某天晚上,惠州龙门籍行政管理班吴某同学因家庭原因,产生轻生念头(此前一切行为表现正常,无任何预兆),表现为微信头像换成了一片黑色,昵称变为了“死”字,朋友圈的最后一天发布消息为“安眠药一瓶多少钱”。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法学1班的赖某某同学将情况上报至辅导员处,辅导员上报学院,按照应急预案联系家长告知情况、联系当地同班同学结伴前往该同学家中确认实际情况,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均做好前往当地处理问题的准备。所幸该同学只是应激性情绪,将自己反锁在房间,断开社交联系。在家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到40分钟的时间顺利解决问题。

年级学生也形成有考研互助小组、教师招考互助小组等,按照一定的原则,每天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向着小组目标努力,情况稳定良好。

三、工作反思与努力方向

(一)做好试点年级的毕业就业工作

三年的试点建设实践,为试点年级学生的成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接下来2017级将成为应届毕业生,如果在已有的条件下,进一步适应疫情后的社会现实,做好学生的毕业就业工作,让试点工作有个“完美结局”,需要继续努力。

(二)总结经验、形成体系、辐射推广

在试点年级顺利毕业后,要将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好的做好,比如通过正确引导非正式团体发挥积极作用、打造有魅力的思政教育氛围等做好,进行反思总结,形成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的理论体系与可操作实践指引,并将其融入到后期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融入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之中,传承发展,更好促进“后浪”成长。做到以先带后、以优促学、让学生在共同体中更加美好成长,最终达到“三全育人”改革的目的。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