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案例 > 正文

师范生养成教育与就业指导的“361”育人实践

一、背景

师范生课程设置存在重学术轻师范性、内容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性、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操作、教学导向上重课程教学轻人才培养终极关怀,这些倾向造成了师范生培养与人才需求的脱节。本案例把求职技能与师范技能融合培养作为实施思路。“361”实践法就是在师范专业的《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过程中遵循3大教学理念、依据6个教学专题、遴选1个实践教学活动,让每名学生通过接受6个专题的理论指导和1个实践活动的能力训练达到提升师范生求职技能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目的。

二、主要目标

通过“‘361’实践法”实现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线上UMU互动平台和线下面授方式并行开展《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教学,促使师范专业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具体而言,本项目通过“361”实践法,在课程教学外延伸和拓展求职技能,融合师范技能,使得学生尽可能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1.态度层面: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学会为个人的生涯发展负责,为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努力。

2.知识层面:学生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

3.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同时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做法

“361”实践法就是在师范专业的《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学过程中遵循3大教学理念、依据6个教学专题、遴选1个实践教学活动,让每名学生通过接受6个专题的理论指导和1个实践活动的能力训练达到提升师范生求职技能和树立正确择业观的目的。(首段已提及)

(一)遵循三大教育理念

1.就业目标优先理念

“‘361’实践法”的理念前提是“就业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和最终目的”,据此进一步假设“师范生以就业作为毕业后的唯一去向”。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以“就业目标优先”理念为前提开设就业指导课,应当集中体现就业市场要求和教育行业的特殊需求,首选与用人单位需求联系紧密的课程板块,突出师范技能的培养和导向。

2.优质就业导向理念

“‘361’实践法”以社会认同度、家长满意度和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为原则,瞄准薪酬待遇高、职业发展规划好、社会认可度高的发达地区优质就业岗位,以珠三角地区公办教师岗位作为优质就业的目标岗位,并根据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毕业生设立的行业准入条件作为就业指导方向,并以进入该地区公办教师岗位的比例作为就业指导课的其中一项重要指标。

3.理论与技能并重理念

“‘361’实践法”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原则。一方面从理论、理念上引导学生,让毕业生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与理念、需求相对应的技能提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求职技能。

(二)凝练六个教学专题

以上述三大教育理念为中心,结合师范类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学团队将优化各种教材的经典内容、搜集各种求职与班主任工作的典型案例,编辑整理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为下述六个专题:

专题一:教师生涯规划。任课教师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的评聘改革历程与职称要求的学习,随堂组织学生运用生涯规划测评软件和问卷进行全面测评,做到让学生拥有专业的测评报告、并结合报告做SWOT分析,全面了解自身的长处、短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和目标。

专题二:班级管理艺术。以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视频为授课内容,教授学生速记技能,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要求学生按照速记要点复述班级管理内容,并谈谈自己对班级管理的体会。课后要求延伸阅读书目《班主任工作漫谈》。

专题三:结构化答题模块。任课教师以近年来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统计为内容,分析师范生在求职中经常遇到的非专业性的面试形式,教授“结构化面试”的评分要点和应对技巧,提高学生通过面试的概率。同时通过模拟招聘大赛进行技能提升。

专题四:班会技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讲解班会的评判标准和班会常见结构,课后给学生布置班会作业,举办班会说课比赛,让学生在说课中提升说课技能和班会设计能力。

专题五:家长会与学生评定。教师通过讲授家长会的含义和9段家长会的组织方法,引导学生注重家校联动,并通过模拟案例撰写学生评定,提升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题六:突发事件应对。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必然要接触到四组人际关系,在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中,班主任如何与上级领导、与任课教师、与家长和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处理好矛盾冲突?课程将通过案例演示、亲身案例答疑等方式加强班主任教师在处理角色冲突中的定位,让学生尽快转变思维定式、满足用人单位的角色要求,并学习如何妥善处理学业与事业、自己与领导、同时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六个专题既打破了现行的《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的内容框架,又涵盖了大学生从入学到离校在做人做事、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等方面所需要的实际指导。

(三)遴选一个实践活动

依据三大教学理念和六个教学专题,教学团队从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实践教学活动中遴选出1个实践教学活动——模拟招聘大赛,进行招聘面试模拟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确保就业指导的预期效果。

图片1_meitu_5.jpg

图片2_meitu_6.jpg

图片3_meitu_7.jpg

四、成效

本项目通过线上UMU互动平台和线下面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验、探索了现实职场工作世界,求职技能显著提高,将求职技能融合在《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课程教学中。通过本项目,共有1134名学生获益,涵括毕业生和新生群体。“361”实践法通过班会说课比赛、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有效融合和提升了学生的求职技能和师范技能。据中期授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1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学生对照就业单位要求、提升就业紧迫意识的帮助程度较大或者很大。而且,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并行,结构化面试已经被大多数学生认知,并将求职技能与师范技能并列为同等重要的就业能力。

本项目的实施和运行,有机整合了有限的师资队伍力量,并力齐发,更好地为师范生培养和求职技能的提升探索了新道路,还可以再继续深掘潜力,整合成果,取得更好的示范性效应。

五、思考

一是队伍创新:多支育人力量联动效应。多主体参与和部门协同是师范生养成机制的形成关键、对于开展好《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起关键作用。涉及到教务、学生、共青团、院系等多个部门,囊括具体教学任务的分配与下达、教学计划的调整与执行、团队成员的选拔与考核等,这些事项的实现需要高校内部各主管部门的配合。开展好《师德与班主任工作技能》需要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鼓励就业指导教学团队参与日常教学工作、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

二是内容创新:关注师范生素质养成,突出思想引领。项目组非常注重内容的创新,而且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项目组成员在2013年开始就分别讲授《就业指导》、《班主任工作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腾讯微博、UMU平台等发表博文或者教学笔记40余篇,引起广泛关注。项目聚焦师范生养成,开展劳动教育和择业观教育,以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形成了良好的内容输出机制。

三是呈现方式创新:多媒体形态和声共振,唱响主旋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现场实况效果,通过微视频、漫画、手绘、动图、VR等声光电混合的图像叙事创新。并且,在线下与招聘会连线、举办模拟招聘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线上与线下双向联动,形成教育合力的矩阵。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