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案例 > 正文

西安理工大学:为生命化妆,绽放青春之美——帮助“00后”大学生提升抗逆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入学年龄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截止目前,“0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力军。结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实际情况,伴随着“00”后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比例也日渐增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迅速变革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遭遇的风险几率也越来越大。当“00后”与单亲家庭成长环境、独生子女身份、家庭突发重大变故、家庭经济困难等状况同时遭遇,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还能坚强面对、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吗?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这一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在逐渐缩小,所处的家庭环境一旦发生危机,将会对失去支持网络的学生本人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社会风险发生几率的增高使得个体所处环境遭受破坏的可能性增大,也将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暴露在因风险发生而产生的困境中。当危机发生时,根据生命历程理论,青年的生理与心理并不如成年人成熟、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弱,也更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当大学生所处环境发生一种或多种发生重大变化时,提高大学生抗逆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尤为重要。针对这一情况,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所面对困境的具体问题、需求和优势,又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求助多个部门帮助学生增强抗逆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学生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以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为学生在大学校园内绽放青春之美提供更多可能。

二、案例简介

A,女,哈萨克族,来自新疆地区。2016年9月参加高考后进入内地高校预科班学习,2018年9月正式进入大学校园学习。

(一)单亲家庭、独生子女成长环境

A是家中独女,母亲在其幼年时去世,与父亲共同生活至今。单亲家庭使A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关注和关爱较少,“单亲”标签也给A带来了心理上的自卑和敏感。同时,独生女的身份致使A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辈支持、能够获取的家庭支持也有限,复杂成长环境增加了A的家庭责任感,同时带给A更多来自家庭的压力。

(二)家庭遭遇重大变故

近几年,A父亲身体状况逐渐变差,逐渐负担不了家庭重活。2018年3月,A父亲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在当地县医院检查无果后去乌鲁木齐二院进行检查,最终诊断出其父亲患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父亲在医院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后,因高额医药费放弃了医院治疗,在A姑姑家休养。

(三)家庭经济困难,无稳定收入

A同学家乡临近边境,所在地区缺乏发展,资源贫瘠,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A的家庭中,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少、几乎没有积蓄。在A父亲诊断出白血病后,为了支付治疗费用不仅把家里养殖的山羊全部变卖,还欠下了高额债务,A学习生活费用来源于暑假打工工资和亲戚朋友的资助。在父亲的病情面前,A因为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无法帮助父亲减轻病痛而内疚,曾一度想要放弃大学学习。

(四)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存在自卑心理

A在与其他人接触中得知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必然会落后于其他非偏远地区的同学,再加上自身汉语水平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心里也产生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A在内心里觉得自己学习无论如何努力也必然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因此在学习方面也有了些许松懈,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消极情绪。

(五)个人生活管理能力弱

A热爱运动,尤其喜欢足球,入校后她同时参加了足球队和篮球队。两支球队取得的成绩鼓舞了A的信心,但高强度的训练导致其因为运动过量造成半月板严重损伤。A因为就医产生的医疗费用感到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影响了学习,内心十分愧疚。

三、解决思路、方法及取得效果

(一)解决问题思路

A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克服困难才是关键。解决A问题的实质在于改善其面临的困境,而提升A个人解决困难的能力是改善其困境的关键。作为助人者,充分发挥“助人自助”功能、提升学生个人持续发展能力,以助人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尤为重要。

1.问题分析

A的经历集合了独生子女身份、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成长环境、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等大学生群体中常见重大问题。在多个影响因素的交叠下,A逐渐失去了对生活、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也导致个人在行为和认知上产生了偏差。因此,对A案例的研究对于帮助弱势学生走出困境具有启发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因外在环境发生改变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帮辅工作的开展既要从学生所处环境着手,协助学生融入宿舍、班级、校园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又要从学生的个体能力培养入手,改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不合理观念,增强学生的抗逆力(抗逆力是个人的一种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的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抗逆力高的人能够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逆境 [ Henderson N, Milstein M. Resiliency in Schools: Making It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 [M]. Corwin Press, INC. 2003:7.])。本案例将以A为对象,具体介绍如何帮助弱势学生获得社会支持、增强自身抗逆力、改善认知上的偏差,进而提升学习生活的信心和热情、获取持续发展能力。

2.情况评估

(1)A同学的问题和需求

案例中A同学的具体问题表现在行为和认知两个方面,包括:①运动过量,导致个人身体健康和学习进度受影响;②少数民族身份,因为语言、文化等差异使得个人学习动力不足;③学习能力较弱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情绪;④单亲家庭给A同学带来负面标签,导致心理敏感;⑤A父亲患有重大疾病、家庭遭受重大变故,A同学内心比较迷茫;⑥家庭经济受到重创,增加A生活压力同时导致A对校园学习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不足。

人在环境中的理论要求辅导员在分析解决学生问题时必须将其所处的环境作为背景加以考虑,因此在分析A同学的需求时,不仅应该考虑A同学自身的需求,而且也应当考虑到A同学所处环境中其他人的需求。

案例中A同学的需求主要有:①根据自身条件适度开展体育锻炼,积极配合治疗以保证身体健康;②持续增加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③减轻家人因患重疾给A带来的压力和内疚,增强抗逆力;④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立,获取更多社会支持;⑤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为A在校安心学习提供经济支持;⑥帮助A了解国家、社会、学校等多个部门的救助、扶贫政策,指导A申请和办理相关资助项目。A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主要包括其家庭成员,他们共同的需求是改善对家庭现状的负面认识和因家庭重大变故带来的消极态度。

(2)A同学的优势

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可能性,在创伤、痛苦和困难的荆棘中看到希望和转变的种子,其认为任何对象都具有优势 [ 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14-18.]。优势视角对于改善A的处境具有重要意义。

A的优势主要在于:①自身有强烈的改变现状想法和动力,目前表现出较强的抗逆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家庭和个人状态;②有基本的学习动力,校园学习基础条件、学习资源丰富,有充分的学习状态改善条件,强烈想要通过校内“帮辅班”等平台提高学习成绩;③具有家庭关系等支持资源,虽然A的原生家庭在其幼年已经不完整,但由其他血缘关系决定的亲属支持还是存在的, A也可以在校园中获得新的支持资源;④A自身具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劳动能力,能够通过打工等其他方式改善个人的经济状况;⑤A的少数民族学生身份可以获得政府、学校提供的更多帮辅和福利政策,为其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与A建立信任关系,给予内心支持

信任关系是接受帮助的前提条件。A因为遭遇了多重困境对周围的事物更加敏感,自我保护的强烈需求也使得自己内心更加封闭,所以与A建立信任关系极其重要。在了解了A的基本情况后,我与A在办公室、晚自习教室、宿舍等地点就其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谈话,在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同时也给予了关心,通过班委、宿舍室友及时了解A的变化。在与A的谈话中多次运用了共情、同理心、自我暴露等方法获得了A信任,也因此为A提供了内心支持、改善了孤独感。

2.重拾信心,增强学习能力

A因为语言、文化差异认为自己不论如何努力,学习成果也一定不如非偏远地区其他民族学生。A的这些表述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完全否定,是对个人的不正确认知。针对以上情况,首先鼓励A与其他民族同学多沟通、交流,引导其在日常生活种尽量使用普通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其次,引导A积极参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帮辅班”,优化其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帮助A重新对个人建立积极、正确的认知,建立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改善个人的消极态度。

3.引导建立多种联系,稳固社会支持网络

A在遭遇多重困境后表现出的敏感、孤独、无助和迷茫,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一方面,我引导A与血缘关系较亲近的亲戚加强联系,增加A的家庭支持资源,从家庭支持中获得归属感。另一方面,促进A尽快融入宿舍、班级,帮助A与班级导师、班级同学建立稳定、密切的校园关系,增强其在校园生活的认同感。除此之外,我帮助A通过了解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方法建立其理性、平和的心态,增强抗逆力。

4.指导申请校园资助,缓解经济压力

A困境的形成原因包括了来自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产生的经济压力。A虽然在暑假期间打工赚了少许生活费,也获得了亲戚的部分资助,但对于A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因此也产生了想要离开校园去打工的念头。我在了解了校内资助政策后,指导A向学校相关部门提交资助申请书,目前已经获得了部分资助支持、经济压力有所缓解。除此之外,帮助A申请针对新疆地区学生开设的校园地贷款,为维持A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保障。同时,对A进行了感恩教育,引导其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5.进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救助政策

国家和各级政府针对经济困难家庭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A家庭的现状是符合相关国家扶持政策的。针对A父亲突发重大疾病,帮助A了解大病救助相关政策;针对A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帮助A申请低保等与扶贫相关政策。除此之外,指导A寒假返乡后积极联系当地民政部门,了解与其家庭情况相匹配的国家救助政策和地方救助性政策,期望通过各项救助政策给予A家庭救助和支持。

6.长期追踪,密切关注A的变化

A遭遇的多重困境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够彻底克服和改善的,需要从多角度入手、进行长期的支持和帮助。除了通过实施以上方法缓解近期困难外,还需要长期追踪A的发展和变化,在A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及时给予帮助。

(三)取得的效果

1.改善不合理认知和消极情绪

在与A的相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了谈心谈话,深入地了解了A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帮助其分析所处困境和自身具有的改变优势,改善了A对自身少数民族身份、单亲家庭子女标签、学习能力差、家庭重大变故、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合理认知,树立了学习、生活的积极心态和成长型思维。同时,帮助A了解相关资助政策,并指导其申请符合条件的资助项目,在缓解当前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改善了A的消级情绪。

2.提升自我持续发展能力

在对A的帮辅过程中,通过举例、对比、讲解学习方法等方式帮助A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具备的长远发展优势,了解并督促其在课堂、“帮辅班”的学习状况,增强了A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同时,A与宿舍室友、班级同学建立了较为牢固的人际关系,在收获丰富社会支持网络的同时,也增强了她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积极思维方式鼓舞了她克服困难的信心。

3.改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在与A的交往过程中,基于其家庭力量薄弱的现实情况,引导A与亲人保持稳定联系以稳固家庭支持。协助A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与班级同学、校内少数民族同学建立地缘性“同辈群体”的密切联系,加强了A在校园中的同辈联系,消除了其内心孤立无援的负面情绪感受。同时,通过引导了解国家帮扶政策、申请校内符合条件的资助项目,增强了A对国家和政府层面的认同、建立了社会责任感和感恩心理。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增强了A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四、分析与启示

(一)信任关系是帮辅的基础

在帮辅工作开展过程中,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良好信任关系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帮辅工作的开展和帮辅结果。尤其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对周围环境敏感、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一方面,受助者自身脆弱且需要帮助,但另一方面,不安全感造成的封闭心理容易导致受助者排斥亲密接触、分享内心世界。因此,要想取得显著的帮辅成果,必须要在实际工作开展前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也需要助人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运用倾听、共情等主任技术获取认同和信任,从而才能走进受助者的内心世界。

(二)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和抗逆力提升

因外在环境改变而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大多是因为失去家庭和亲朋的支持、经过自身多次努力依然无法改变所处境况,从而产生认知偏差导致陷入了困境。因此,针对此类弱势学生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协助学生融入宿舍、班级、校园,摆脱他们所处的边缘地位,使内心脆弱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从个体发展能力的培养着手,增加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信心、增强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抗逆力。

(三)获取国家政策支持是重要支撑力量

“00后”大学生普遍还未形成理性认知和成熟的判断力,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得这一群体对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知之甚少,而缓解如经济等方面的困难还需要从政策扶持入手以获得保障。因此,及时引导学生群体学习国家政策,通过学校、生源地及各级政府部门获得资助对于缓解学生的弱势地位有显著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突发重大变故等类型问题的学生,进行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并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办理相关手续,能够为学生在校安心学习提供支撑力量。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