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题
原生家庭,是指个体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其一生。家庭系统理论,是从家庭某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出发,而非由内因来解释其行为;在心理治疗的背景下谈论的“系统式”,指的是在某种人际框架里,侧重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时会遇到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而出现情绪起伏大、自控力差甚至导致心理或精神疾病的情况。作为高校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我们应该敏锐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效借助“家庭系统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学生心理及行为产生的真实原因与动机,家校共育,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因为家庭原因而造成的心理创伤,逐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下面以本人在工作中的真实事件为例,加以探讨。
二、 背景
G同学,17级学生,女,大一入学后在班级同学交往中情绪波动大。经了解,其父母幼年离婚,母亲改嫁,十余年未有联系,父亲再婚两次又离婚,有一个同父异母上初中的弟弟。父亲酗酒,脾气暴躁,爷爷奶奶有重男轻女思想。同时,G同学初中时有离家出走,高中有过两次自残经历(其父亲不知晓),内心自卑,注重外在,喜欢街舞,希望能得到身边人主动的关注与关爱,但又不知道如何迈出这一步。
后多次与家长联系,告知G同学上述情况,其父亲抵触情绪非常大,对学校、老师均有敌意,叮嘱G同学不要随意跟我及其他老师沟通。经医院确诊,G同学有轻度抑郁、轻度焦虑。
三、案例概述
G同学在大一入校后,竞选班干部、团学分会干部均失败,情绪非常低落。在班级同学的日常交往中,也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绪。在多次细致、全面的面谈后,了解到了该同学由于家庭原因,缺乏安全感,极度渴望被关注的心态,多次面谈时,均是哭到不能自已。
1.讨厌父亲,认为他酗酒没出息,脾气太暴躁,无法沟通。对于母亲,更多的只有怨恨。
2.喜欢街舞,想竞选街舞社干事,但怕又失败,很犹豫是不是要去试一把。
3.在班级有结伴的三个朋友,但如果另外两个在聊天而忽略她时,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经常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
4.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学习、生活没有重心和目标,自述每天是“行尸走肉”。
四、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因为原生家庭缺乏关爱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G同学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激行为、想法,一方面是由于在心理健康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家庭关怀,没有很好的情绪排解方式和渠道,所有的不满和不安全感都积压在心里。另外一方面,在独自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前期无人指导,一旦出现碰壁或者挫折,就无所适从。
在G同学此案例中,有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较大,她沉浸于其中无法自拔。二是其性格的矛盾,渴望被肯定却又害怕失败。三是学习生活没有规划与目标,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而前两个问题均是心理问题,应该要引导其正面、客观地看待家庭环境及其影响。第三个问题则是学业指导与就业指导问题,应该帮助其制定学习规划、职业发展规划,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这三个问题的处理效果相辅相成,处理得当将会促进其他问题的解决。
五、解决思路
1.用系统的思维看问题:每个人都是在各种关系、各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出现问题,一定是关系出了问题,因此先要从解决家庭关系着手,帮助学生与家庭和解,从创伤中走出。
对于G同学来说,整个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太多情绪未释放,她迫切需要诉说与被倾听,在建立起我们俩之间的信任之后,针对G同学的所说、所想以及出现的异常情况,应依照系统式的观察方法,观察其当下的个体行为与产生时的具体情境等联系起来,从循环因果来打破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
2.用资源的眼睛找支持:当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症状的功能意义和他(她)的健康资源,促进其自立,将个人和家庭导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从自身、从他人中去找支持系统,即引起其关注自身及周边资源所给予的正面力量、成功经验。
因此,我以资源取向盘点为途径,试图帮助她从创伤、挫折中去寻找积极稳定的因素,从而给予她新的希望与动力。
3.用多维的角度识自己:西方有一句谚语:“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可以说,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
而G同学因为原生家庭的创伤,经常处于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因此,让G同学正确认知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找寻自我前进方向,是帮助其走出家庭阴影,破茧重生的重要内容。
六、实施办法
(一)定期交流,系统掌握思想、心理动态
在最开始与G同学的整个交谈过程中,我都刻意以她的诉说为主,我仅适当的引导话题的走向,以释放其内心积压的情绪,并逐步建立起我与其的信任。在随后的面谈中,我逐步把握话题的主动权,以系统式看待家庭问题,告诉她没有哪个家庭是没有问题的,她目前所有出现的症状和问题都有其意义,进而引导其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家庭问题,积极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二)整合资源,重拾对家庭的感恩之情
G同学当下所面临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认为自己所有的困难和挫折都是家庭所造成的,看不到希望也找寻找不到支持的力量,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部都是周边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帮助其重新看待所经历的一切,给本来似乎并非积极的事件或结果赋予某种积极力量,是帮助其重塑信心的重要方式。
如在校期间经历的竞选失败,是其查漏补缺的成长途径;又如父母的离异,能教会她如何维持良性的两性关系;再如祖辈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更是鞭策其不断完善自己,突破自己的动力等等。同时,我不断引导G同学肯定自己所长,包括外在形象好、做事细心、有舞蹈才能等,多渠道地肯定、支持她。
另外,充分整合G同学身边的积极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资源的正面意义,帮助其走出困境。首先我私下找到班长、心理委员,以及班级另外两个与G同学走得较近的同学,告知G对她们的信任,期望她们多主动关心她,并叮嘱出现任何异常随时反馈。其次在取得G同学的同意后,我第一时间与其父亲联系,并约其来学校面谈。面谈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告知G同学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几次重大情绪问题及偏激行为;二是建议去医院就诊,由专业机构判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三是为了G同学今后的发展,建议在家庭中应该给予其关爱与关怀,出现矛盾时,应适时沟通,而不是一味打骂;四是保持家校的畅通联系,为G同学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完善自我,助力长远发展
首先要帮助G同学重新认识自我,不光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还应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剖析,培养自我意识,而不是把自己硬生生的与原生家庭粘合在一起。其次,引导其坦然悦纳自己,要接受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接受自己客观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要学会善待自己,取悦自我,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如两次校内干部竞聘都落选,怨天尤人没有意义,而应该分析失败原因,并制定计划有针对性地改进。再有要努力超越自我。人生在世,阻碍自己成功最大的敌人不是外来人,而是自己。因此,若想取得成功,光有聪明是不够的,还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后续的辅导中,我鼓励G同学结合专业、结合自身所独特的秉性和天赋,制定大学发展规划以及职业规划,并不定期予以鼓励和督促。
大学三年,G同学情绪基本稳定,不时主动与我交流。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在我生完二胎宝宝还在医院休息时,都能收到她的祝福与问候;在毕业聚餐时,她满怀感情地主动与我相拥,诉说着她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不舍之情。目前,G同学在顺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返乡后,在认真准备“专升本”考试,她说,要拼一把,给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七、经验与启示
目前,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呈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但因其原生家庭,尤其是不利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存在。如因原生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学生会长期处于压抑和郁闷的状态,可能造成学生看待问题和事物出现偏差;又如因原生家庭突发重大变故,若学生一时没有很好的调节自己,很容易让其在思想上变得偏激、消极、心理上出现自卑、敏感、易怒等情况;再有受原生家庭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专制型、溺爱型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容易出现自私、孤僻、抗压能力差等问题。
作为高校辅导员,在面对从不同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要客观、全面的看待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心理等,充分运用家庭系统理论,把日常工作做细、落实。结合上述案例,针对因原生家庭负面因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工作:
(一) 全面建档,关注学生动态
作为辅导员,在接手班级时,应该第一时间系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都会对家庭基本情况进行登记,但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登记管理的阶段,未做相应的分析处理,这就让后续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依据。
因此,一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定期对学生的个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兴趣倾向、个人价值观、既往病史、近期经历的重大事件等内容,进行收集、调查、汇总、测评、分析,从而对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学习经历,以及父母的社会地位、婚姻关系、心理特点、性格品质、家庭结构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为日常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详细的家庭资料。二是要经常深入班级、寝室,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有敏锐度,及时干预,适时介入。所有的行为动态的产生一定是有因可寻,要善于捕捉到学生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细节,由表及里,全面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对症下药。
(二)家校共育,助力学生成长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三观对于其后续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仅依靠学校的基础教育和单一式管理是不够的,辅导员应该主动保持与其家庭的联系,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成功道路上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努力实现信息共享。学生入校后,辅导员应主动建立起与家长间的联络桥,可以通过微信班级群、班级微信公众号等,实现日常信息无障碍共享。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突发事件时,更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告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人际交往、言行品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与家长共同商定处理方案,这样才能更高效地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激励作用。对于家有大学生的家庭来说,很容易陷入一种认识误区,即孩子大了,我管不到也管不了,只能由学校由老师来管,这种“甩手掌柜”的姿态极容易造成家庭教育的缺位。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可以借助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与引导。尤其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家庭教育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重要的,引导家长从家庭氛围、关爱孩子、教养方式等方面,自觉承担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实效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特点,针对需特别注意的学生来说,一定要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尤其对于本身有心理创伤的学生,更不要生硬地揭开其“伤疤”,而应润物于心。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自我调适,提高自我治愈的能力,帮助其探究自身存的问题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重新审视与父母的关系,智慧地与家庭留下的伤痛和解。
二是我们要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站在帮助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关爱学生。
三是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正视家庭的不完美,加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帮助他们切实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接纳自己的优点,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
(四) 营造氛围,教会学生爱与被爱
对于很多心理创伤的学生来说,容易出现自我否定与社交障碍,这时候,辅导员应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主导班级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促进班级成员感情,形成互助互利的氛围;同时不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咨询、就业讲座、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处事态度,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五)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作为大学生成长途中的引路人、知心人,辅导员必须要不断夯实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能广泛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提高问题处理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如G同学一般因家庭关爱缺失而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站在同情者的角度去怜悯,而可充分运用家庭系统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引导学生以感恩之心来客观、正面地对待家庭环境;同时,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以更为开放的姿态与过去告别,聚焦个人发展,不断提升综合能力,成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