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案例 > 正文

打造大学生朋辈线上教育引导平台

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多元发展,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知识,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即时、便捷,不受场地限制的优势让更多的大学生喜欢在网上度过较长的时间,打发个人的“无聊”时间。但由于缺乏对内容选取的引导性,大学生常被一些歪曲的价值观念影响,滋生了不良现象。先是李白、杜甫等古代名人被恶搞,接着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纷纷"躺枪”,近日,一段某团体演绎的《黄河大合唱》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这首抗战经典歌曲被篡改,表演者摇头摆尾,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进行恶搞。一些大学生就被这样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观带偏,对民族英雄的污化,对历史事件的歪曲,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网络的多元冲击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情况

1.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2.网络文化的无选择性,让大学生易误入误导。

3.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引导的方向性要注重协同开展。

三、产生原因

新时代大学生属于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生代,他们对新鲜事物追求的好奇心极强,偏重个人心理感受,注重个人得失,心理相对脆弱,承受能力较差。喜欢自由自在的言论,却易忽略相应的规则。虚拟世界的无拘无束,更让他们觉得无所畏惧。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外界言论和舆论导向引导。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却缺乏理智。有较深的国家情怀,却常言行不一。这正是他们在树立、修正三观的重要时期,在“拔节孕穗期”的他们,需要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高等院校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较高,管理相对宽松,对于思想的引导未能润声细语地进行浸入式感染。

四、解决方法、策略

1.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和课余活动生活中,将学生“无聊”的时间有效地“被”安排,通过任务驱动、主题班会、班级团建等方式,让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能力提升的实践训练、学生文体活动及校园有益活动安排,让学生慢慢地适应这个节奏,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有益提升。

2.将学生关注、关心的事件都能在相对固定的网络平台得以发声、释放,呈现给他们看到的内容都是正向的,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社会发展问题,理性对待出现的问题和重大事件,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用更多的青春正能量感染、浸染大学生。

3.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平台。通过易班平台开展课外活动宣传与引导,并使学生参与其中。“会审辅导员说”平台每日推送正能力生活感悟,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日渐滋润大学生。打造“红小二杂货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平台,通过朋辈和教师引导,在平台上学生每天通过的红色基因板块阅读,感知祖国的日渐强大;通过小二哥板块将校园活动、事件最新咨询进行即时发布,在24小时内解决学生在校生活的遇到各种烦心事。通过高频、贴近的特性,以此增强大学生与这个平台的粘性,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地就教育、引导了大学生。

五、工作反思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立身之本,要注重学生的思想认知变化,掌握每个阶段学生的诉求、困惑规律,及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综合实践方法,让学生从心理、到身体、到行动上都能按照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对标培养、及时修正,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能获得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也能得到思政认知和社会觉悟的提升,植根爱国主义思想,升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牢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作者:田爽,南宁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