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首页 网院简介 政策文件 培训项目 课程资源 专家方阵 数字图书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案例 > 正文

捧着一颗初心来 畅通“三全”育人使命通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党建+”的工作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模范引领作用,将立德树人工作抓细抓小抓实,夯实育人平台建设,畅通“三全”育人途径和通道,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方面创新机制,以“春风化雨”的育人理念来推进整改落实见成效。

一、 党建引领夯实思政根基,扎实推进课程育人

在主题教育中,学院通过师生座谈会、调查问卷、校内外调研等方式,检视出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不够精,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不够强;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品德修养还需要加强等问题。为此,学院把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整改重点,推行教师全员学思政。院党委书记魏剑波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新中国70年扶贫行动解读》为题,给全院教职工讲授党课,为新生讲思政第一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学院领导班子带头学,全体党员干部加强学的基础上,通过“双周学习”制度安排,推进全体教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三农”的重要论述、党史、新中国史等,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政治素养。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10月18日至20日,组织师生党员赴龙川、梅州等地,通过探访扶贫点、重温三河坝战役、参观叶剑英故居等体验式学习活动,让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领悟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使命担当。11月15日下午,组织全体教职工前往广东省方志馆进行实践学习,进一步了解广东历史发展脉络,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广东人民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同时,学院以“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课程”为着力点,积极引导教师结合学科特点,结合教学新手段,从课程观到专业观,从一课堂探索到一二课堂融入来设计课程思政。如在新生专业思想教育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班和丁颖班班主任积极联系著名跨国企业安利公司,带领学生参观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最严格的卫生控制体系,以提高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在《发酵工程技术原理》的课上,老师们就将课堂搬到了企业中,带领学生前往发酵行业领先企业珠江啤酒厂进行体验,了解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标准化的企业管理,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二、 实施“良师益友”互动工程,协同推进科研育人

为强化党员科研育人的主动性,学院不断优化支部建设,在教工层面,将支部建在科研团队,在一个国家工程中心和两个省重点实验室都建立了党支部;在学生层面,改革横向陌生交集不多的现状,“以纵向为主”的方式设立支部,将研究生支部建在实验室。同时,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应用前景,紧密依托专业教师、学工队伍,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采取师生教学互动、师生科研互动、师生服务互动的师生互动工程,占据实验室、课堂、学生社区三个阵地,通过搭建学科竞赛平台、科研项目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课堂教育平台,将科研育人灌输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技能。本年度累计主办或承办学科竞赛15场,科研前沿讲座30余场,累计参与学生2000人次。

三、 打造 “食品安全和营养快车道”精品项目,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学院以食品科技创新创业联合会为依托,组织广大学生参与专业性社会实践,打造了“食品安全和营养快车道”等专业性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大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教育。该项目每年的参与学生人数达1000余人,占学院学生总人数近50%。截止目前,已深入广东省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形成各类调研报告200多份;开展110余场线下谣言破解和科普知识巡回展、撰写300多篇网络食品科普文章,“华农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科普团队”获评2019广东十佳网络公益团队。

四、 传承“匠心解惑”精神,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学院深入宣传丁颖、卢永根等院士精神,传承优秀师德师风文化,不断强化导师、班主任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一是着力提高思想认识。以双周学习、班主任培训会为契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入心见行”。二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利用班主任工作考核、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评聘、科教奖励等途径,将师德师风建设、教书育人、思想引领等方面工作作为重要指标;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考核措施,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三是着力深化价值引领。通过开展“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努力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形成严谨治学、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爱国荣校的学术品格和优良教风。

通过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多名教师获得校院两级表彰,先后有胡卓炎、林婕、陈忠正、蒋卓等多位老师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通过推出典型、树立榜样,在教师队伍中引起强烈反响。在众多优秀教师中,胡卓炎老师就是典型代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胡老师共培养了4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学生眼中的胡老师是最值得尊敬和佩服的人,他更像一个时刻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偶像。胡老师在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中,注重言传身教和发挥团队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道德品质,即使事务繁忙,也会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今年初有名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胡老师一直陪伴着这名学生,耐心引导、悉心关怀,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目前已转危为安顺利学习。他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曾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五、 依托校级“网络思政名辅导员工作室”平台,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学院着力推进学校网络思政名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加强工作研究和实践探索,整合新媒体中心、易班工作站等院内各大网络平台资源,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服务工作,创新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一是开展积极开展网络活动,依托易班平台开展食品学院网络文化节,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提升,推动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易班活跃度长期排在学校前列,连续两年获得易班工作先进单位。二是重点打造网文、漫画、视频三类产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教育,提升网络课堂内涵。培育原创网文700余篇、漫画120余张、视频30多个、阅读总量达400多万。三是着力培养辅导员和学生网络评论员两支网络队伍,辅导员根据个人特点建设新媒体课堂,组建学生网络评论员,做好舆情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辅导员陈巍老师自入职以来坚持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交流,7年来推送339篇原创文章,字数80余万字,其网文作品《我为什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二等奖,其个人获评2019中国大学生在线年度十大人气作者。

六、构建朋辈心理互助机制,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以“阳光加油站”(二级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站)为依托,党团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为主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工作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朋辈心理互助机制。一是以社区党团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为主体,开展好心理同伴教育活动。构建“选拔-培训-上岗-考核-再培训”的工作模式,每学年在学生中招募一批心理素质强、热心助人的同学作为社区党团心理朋辈辅导员,目前队伍人数120人,其中学生党员75人。二是以全覆盖多阶梯互助为模式,做好心理信息排查上报工作。实行“一对一帮扶”的工作机制,将社区党团朋辈辅导员对接到班级、宿舍、个人,确保每个新生班级有2名党团朋辈辅导员负责,每个需要关注的同学有1名党团朋辈辅导员帮扶。通过日常沟通、不定期走访宿舍、组织团体素质拓展等方式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每学期上报排查报告500余份,上报心理预警情况30余起,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实现 “自助、助人、互助”的目的。

七、法制道德双管齐下,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院不断规范完善管理制度,积极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为培养新时代食品科研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将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完善校规校纪,加强法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利用“双周学习”时间,多次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和老师进行教学科研管理培训。学期初,在处理学生投诉校园网络问题的过程中,学院对校园网使用不规范、违反学校规定私自借出账号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强化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校风、教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院还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和教师教学、科研考核的内容,进行考核评议,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本学期,依照规定对2名达到最长学习年限的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在毕业论文评审过程中,学院学术委员会严格程序、严抓质量,对多篇质量较差、不符合学位授予要求的论文进行驳回修改。

八、优化“十分钟服务圈”,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食品学院是全校最早开展辅导员进社区驻点办公的学院,也是党建进社区最早试点的学院之一。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院党委更加注重社区思政育人功效,不断深化服务方式和内容,切实开出治疗育人“最后一公里”血栓的良方。学院根据学生宿舍分布的特点,将学生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建立社区工作站点,逐层深入的“1+4+N”多维协同的学生社区实务化育人体系,促进思想政治从无形走向有形。贯彻落实学校学生工作进社区安排,学院各年级辅导员全部入驻思创园实务化基地,形成了“十分钟服务圈”,打造服务型社区,目前学生在社区基本能完成开具各类证明,办理各类事项,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安排年轻辅导员实现三同(同吃同住同生活)育人,深入学生,服务学生。依托社区思政平台,推动社区由外延式建设向内涵式发展,构建“线上+线下”双社区协同服务育人。已举办29期“我和老师有个约会”、81期启林成长沙龙、25期“党员话你知”等活动。构建网络思政平台,辅导员开通微信公众号,以贴近年轻人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成长成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与疑惑。同时,学院领导班子牢固服务意识,切实了解把握师生发展的需要,学院各党委委员挂钩指导各支部,深入倾听教工及学生党员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及建议;院领导班子深入本科生、研究生社区,举办多场“院领导有约”茶话会,与学院学子们共同探讨、研究学院、学生个人发展中的问题。

九、实施“紫荆传芳”强能工程,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学院坚持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紫荆传芳”强能工程,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发展性资助体系,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加强与企业和校友的联系合作,筹集二十余万元的院级奖助学金;制作《自强小组成长记录卡》,通过自强小组社团管理模式,发挥组织管理和朋辈模范在家庭困难学生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组织开展感恩感谢感动”三感“主题教育活动,包括“诚信自强”大会、公益收书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公益,回馈社会。自“紫荆传芳”强能工程实施以来,家庭经济困难生实现100%就业,零贷款违约,考研成功率、奖学金获得率均高于普通学生平均水平。

此外,学院十分关心困难校友发展,定期对困难校友进行回访,在本年度回访工作中了解到我院2013届校友汤某因母亲突发疾病治疗花费巨大,导致无法顺利还清即将到期的助学贷款,为减轻校友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避免因贷款逾期造成个人失信等不良影响,学院积极为其申请校友资助金5300元。这份来自母校的关怀让汤同学感动不已:“感谢学校为我考虑周祥,助我完成学业,保全社会信用影响力,尽心尽力培养助我成长,学生感恩不尽……”她还表示,待自己经济宽裕后一定要将这笔钱捐回学院,将这份关怀传递下去。

十、探索社区楼栋党支部项目化模式,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社区是学生开展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学院将党员学习教育拓展到社区,把社区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阵地,按照“学院-社区-楼栋-楼层”联动党组织体系,在启林南区与燕山区分别成立党员工作站,楼栋成立临时党支部,并在学生社区中设立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安全卫生、学业帮扶、心理辅导、网络建设等学生党员服务项目,每个楼栋党支部负责一项,有效推进“党旗飘扬学生社区”开展。如迎新时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组,在滂泼大雨中指引新生报到注册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军训及院运会时为同学们提供服务;安全卫生项目组党员积极参加楼栋清扫工作和宿舍卫生检查工作,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业帮扶项目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同学开展帮扶,尤其是在课业中帮助同学提升成绩,共同进步。当身边的室友挂科,本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第二党支部许丽华同学积极帮扶,与室友相约一起去图书馆,提高她的学习专注力,大三专业课增多,为了高效学习,相约一起坐第一排和第二排。期末的时候则辅导室友学习军事理论课,通过约操场跑步锻炼身体、聊天谈心缓解考试压力,最终室友通过重修顺利拿到了学分,而两位同学也在帮扶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实现共同进步。

(作者: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 投稿
  • 证书查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