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小A,青海人,大一入学在班级中积极表现、团结同学,成功竞选为班委,但辅导员在某次谈心谈话时观察到她小臂满是伤疤,疑似其存在心理问题。据小A讲述,父亲二婚时与母亲成家,与前妻共育一个女儿。父亲沉迷喝酒,父母关系逐渐恶化,醉酒后的父亲还会对母亲动手。看到母亲遭受的疾苦,小A很痛苦,一直硬撑着。小A高中阶段甚至发现父亲出轨,这对她心理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一时间难以从悲痛及矛盾的情绪中走出来,一回到家中就觉得心情压抑、胸闷、又无法转移,于是她开始选择用刀片割自己的胳膊来释放心中的苦闷。之后每当她觉得心情低落、压抑时都会选择这种方式。小A高中确诊为抑郁状态,休学一年服药治疗,但因其父母不理解也并不支持其继续治疗,故没有得到后续治疗。根据新生入校心理普测结果,小A仍处在重度抑郁状态,有比较严重的睡眠问题,并有自伤的想法和行为。
二、案例定性及分析
小A同学外表开朗、坚强,在生活中也不拘小节。她虽然看上去积极阳光,实则内心早已陷入了长久的悲伤中不能自已,本案例可以定性为学生日常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复合型问题。综合以上信息,我认为小A心理偏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小A长期缺乏安全感。从小,家长只关注小A的温饱及读书问题,很少进行心灵沟通,对其内心及情绪变化从不关心。家人的冷漠让她长期缺乏家庭中的亲情,安全感、获得感极低。二是父亲酗酒影响,家庭生活阴霾笼罩。父亲的一系列行为给家庭、孩子造成了身体、精神上以及各方面的多重打击,整个家庭生活的希望彻底破灭,让其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想要逃离,造成心理上极大的厌恶、愤恨、绝望。三是小A担心的母亲一直隐忍,让她感到无助。她觉得自己力量微弱,不能帮母亲摆脱痛苦困境,一度陷于自责内疚的状态中,感觉自己很无助。四是小A遭遇如此打击,她的内心有对父亲的怜悯、愤恨,又夹杂着对母亲的无助和自责,在如此复杂的内心矛盾交织下,她又找不到情绪宣泄口,最后陷入死循环,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缓解心中的痛。
三、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1)耐心倾听,产生共情,取得信任
作为辅导员,要通过倾听来换位思考,引起共情,从而让学生放下戒备,产生足够的信任感。为此我选择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通过与小A交换秘密,用自己类似的经历产生共情,从而取得其信任。引导她尝试宣泄情绪的各种方法,表达愿与她共同分担、解决问题的想法,并引导小A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与家人、医生合力,进行治疗
为了帮助小A彻底摆脱心理困扰、回归正轨,我联合心理健康研究院联系家长,让父母认识到小A病情的严重性、需要及时医治的急迫性,平时多关心小A。在学校,我会对小A学习、生活、实践等多方面引导和关爱,让她感受到温暖和真情,获得安全感。同时,我也建议家长及时送医,通过药物和心理辅导进行正规、系统的治疗。
(3)以爱灌注,真诚感化
耐心引导她放下过去,用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接美好的新生活。为此,我持续关注治疗情况,监督其配合医生治疗。用爱陪伴,保持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引导其学会调节心情。与她常谈心,用实际行动让她感受到温暖和真情,用自己的积极心态去感染她。
(4)引导鼓励,充实生活
鼓励小A参加学校里各类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不断充实自己,慢慢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逐渐走出内心的阴霾。
四、育人实效
小A被专业机构诊断为抑郁症。经过积极、系统地治疗与学校的帮助引导、鼓励,小A逐渐恢复,甚至变得强大起来了。在老师引导、朋辈帮扶及身边榜样的影响下,小A逐渐树立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人生发展规划,并确立了接下来的目标。
五、经验与启示
1.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正确看待家庭关系
原生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极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也愈加深远,影响的形式也愈加丰富。大学生首先要从理智上和心理上意识到彼此的差异,理性看待不同层次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承认并且正视父母在教育中存在不合理之处,如父母使用冷暴力对待孩子、因经济原因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多子女家庭对待子女的细微区别等,从自身产生改变的想法。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多一些理解。
2.建立特殊性学生档案,形成三级联动机制
引导学生勇敢正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初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以便后期进一步追踪学生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遏制不良事件的发生。每学期通过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为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讲座等,让学生能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武装头脑,理性地看待学生本人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从而降低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情绪甚至心理障碍。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形成长效联动机制,辅导员和相关同学定期参加学院组织的心理知识培训,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对原生家庭对学生造成心理障碍的问题进行甄别,对“缺损型家庭”造成大学生继续社会化心理问题提高辨别意识和能力。
3.做好学生情绪的疏导,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引导大学生主动使用心理专业教师、医护人员指导的方法科学调整情绪,寻找正确合理的归因,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受挫折能力。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平衡自我心理学的方法调解情绪,比如学会自嘲、学会倾诉、学会移情等,通过这些方式调节近期情绪,寻找释放途径,避免自己陷入固有感情中。正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理解父母因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能力高低等不同原因给父母教育方式带来的局限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学校各类团体组织的活动,丰富学生交际圈。
4.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作为辅导员,要主动和学生的家长联系,一方面通过与家长联系可以了解学生成长历程和家庭环境,更好地为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与父母沟通,积极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父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作为家长,无疑是希望看到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快乐的成才,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辅导员,亦同样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全面健康的发展,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家校联系、双方协同合作,共同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才这一双方共同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