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11-9908 登录学习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曾滢:关注心灵困境——小雅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来源: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4-12-11

一、案例背景

小雅,21岁,大三艺术类专业学生。她成长于经济优渥但家庭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其父母早年频繁争吵,最终离异,此后父亲组建新家庭,这一系列家庭变故给小雅的内心世界带来了巨大创伤,曾致使她高中时期患上重度抑郁症并休学两年。尽管父亲宣称小雅已康复,但她在大学期间的种种表现仍暗示着其内心深处隐藏的心理危机。

二、案例详情

新生入学第二天,学校开展整体新生宿舍调整工作。小雅所在宿舍因有空位而需要与另一有空位的宿舍进行合并。这本是一项常见的校园宿舍管理安排,然而小雅对此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抵触情绪,态度坚决地拒绝调整。在与辅导员交流互动过程中,她的言行举止显得颇为怪异,出现诸如情绪突然激动、言语逻辑混乱、肢体动作异常等情况,这些异常表现立刻引起了辅导员的高度关注。

辅导员在第一时间与小雅的父亲取得联系,深入沟通后挖掘出小雅诸多过往经历。原来,小雅童年时期长期笼罩在父母争吵的阴影之下,心理上早已留下了第一道伤痕。而父母的离异以及父亲的再婚等后续事件,如同重磅炸弹,对她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最终导致她患上重度抑郁症并经历休学的艰难历程。

此外,小雅自小对自己的外貌缺乏自信,内心深处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外在形象塑造与行为表现。她日常总是以夸张的打扮示人,妆容浓重,或许她试图通过这种引人注目的外在形象来获取他人的关注目光,以此弥补内心深处因自我认同不足而产生的空缺。

在大二阶段,小雅得知了一个令她大为震惊的家庭信息。此前她仅知晓父亲与继母育有一个弟弟,却意外发现原来还有第二个弟弟,且这个弟弟已经好几岁了,而自己此前对此毫不知情。这一消息如同一把利刃,再次无情地刺痛了她本就脆弱不堪的心灵,在她心灵的伤口上又狠狠地撒了一把盐。

值得欣慰的是,在小雅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她也有着诸多疼爱。例如在高考前夕,当小雅毅然决定踏上艺考之路并选择学习长笛乐器时,父亲给予了全力支持。在学习长笛的过程中,每到周末,父亲都会不辞辛劳地长途奔波,接送小雅去上私教课,风雨无阻。

如今小雅已然站在了大三这个关键的人生节点上,正全力为考研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要应对学业上的巨大压力,还要努力克服内心深处潜藏的心理危机,在考研逐梦的道路上可谓是负重前行,面临着学业与心理的双重严峻挑战。

三、帮扶举措及实施过程

(一)深入沟通与信任建立

辅导员敏锐地察觉到小雅的心理困境后,主动与她进行一对一深入谈心谈话。鉴于小雅对艺术的热爱,辅导员巧妙地以艺术话题为切入点,如探讨长笛演奏的技巧、艺术风格以及著名的艺术表演等,逐渐拉近与小雅的心理距离,让她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从而建立起初步的信任关系。在后续的交流中,小雅逐渐敞开心扉,分享了自己内心深处关于家庭、自我认知以及在大学中的种种困惑和不安。

(二)家校联动机制构建

辅导员与小雅父亲保持着高频次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向父亲详细反馈小雅在学校的表现,包括她的情绪波动、社交情况以及学业进展等;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小雅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细节,以便更全面地把握她的心理根源。双方共同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各自在小雅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例如,在小雅面临考研压力或出现情绪低落时,辅导员与父亲及时商讨应对策略,父亲会根据情况给予小雅情感支持或调整家庭关怀的方式,而辅导员则在学校层面为小雅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资源。

(三)朋辈支持网络搭建

辅导员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小雅舍友的作用,构建起朋辈支持网络。指定靠谱的学生干部,并培训他们如何正确观察和识别小雅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信号。学生干部和舍友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小雅的行为变化,如作息规律、饮食情况、社交互动等。例如,当舍友发现小雅连续多日失眠、食欲不振或回避社交活动时,会第一时间向辅导员报告,辅导员便能迅速介入,及时与小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她是否遭遇了新的心理困扰,如对考研的过度焦虑、与同学的矛盾冲突等,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

四、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家庭创伤的持久影响力

小雅的案例深刻揭示了家庭创伤对大学生心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童年时期父母的争吵、离异以及父亲的再婚等一系列家庭负面事件,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小雅的成长历程,成为她重度抑郁症的重要诱因。即使在经过治疗后表面上看似康复,但其内心深处的创伤依然容易在新的生活情境和压力源下被触发,如宿舍调整、家庭新成员信息的冲击等。这提示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务必深入挖掘家庭背景因素,将其作为理解和解决学生心理困境的关键钥匙。

(二)自我认知与心理补偿机制

小雅自幼对自身外貌的自卑感以及通过夸张打扮寻求关注的行为,反映出她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偏差和心理补偿机制的运作。这种自我认知的不足可能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心理脆弱性,在面对家庭和学业压力时更易产生心理危机。辅导员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念,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从而增强心理韧性。例如,可以通过组织自我成长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自我探索活动等方式,协助小雅及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学生重构积极的自我形象。

(三)多维度干预的协同效应

在小雅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深入沟通、家校联动和朋辈支持这三个维度的帮扶举措相互协同,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沟通是打开小雅心门的基础,让辅导员能够精准把握她的内心世界;家校联动整合了家庭和学校的资源与力量,形成了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朋辈支持则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眼线”和“缓冲带”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雅的心理压力。这表明在处理学生心理危机时,多维度、综合性的干预策略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各方面力量协同合作,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小雅心理危机个案的处理,辅导员深刻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家庭因素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在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心理咨询技能,以便更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投入,如增加专业心理咨询师数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服务。此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干部和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整个校园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茁壮成长,顺利度过大学生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