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小姜(化名)是我带的一名大二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有一天,她突然到辅导员办公室称自己有自杀倾向,但是目前自己还能够控制。辅导员立马意识到事情的严肃性,当下跟小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通过谈话,辅导员了解到小姜因为父母长期偏爱,忽略了对自己的爱,造成了家庭亲子关系异常。辅导员事后及时联系了小姜的父母,其母亲表示小姜说了好多年这种话,她在开玩笑,就是想让我多关注她。辅导员安排小姜室友小艾(化名)日常关注,也安排小姜到医院进行诊断。
“王老师,小姜不见了,刚才我们还在宿舍说了两句话,她说她要去海边自杀,我以为她开玩笑,结果我上个厕所出来她就不见了。”某天晚上10点多,辅导员接到室友小艾同学发来的微信。
学校离最近的海边步行距离30分钟。事出紧急,辅导员立即上报分管领导,并安排小艾联系其他室友一同给小姜打电话。同时,辅导员一直试图联系小姜并以最快速度赶往学校离海边最近的大门。最终与另外一个相向赶来的辅导员在学校东门处找到了试图出门的小姜。
二、工作思路及举措
对于特殊群体的危机事件处理,一定要快速、准确、暖心。
1.立即行动,迅速响应
在接到小艾的报告后,辅导员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启动了紧急预案。首先,辅导员迅速上报给分管领导,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学校管理层,以便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同时,她指导小艾和其他室友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方式保持与小姜的联系,尽可能了解她的具体位置和状态。
2.协同合作,多方联动
辅导员深知在危机情况下,单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辅导员上报分管领导,迅速联系了其他辅导员和学校保卫人员,形成了一支紧急响应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在校园内及周边进行搜索,确保能够全方位覆盖,不遗漏任何可能的地点。
3.心理干预,稳定情绪
找到小姜后,辅导员并没有急于询问原因,而是首先稳定她的情绪。在此之前辅导员多次跟小姜谈心谈话,上班带着,下班陪着,小姜母亲也来校陪伴过一段时间,确认无碍后才离校。而当下辅导员只有耐心地沟通和倾听,试图了解小姜此刻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她必要的心理支持。辅导员知道,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心理干预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真诚”去倾听、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愿意跟辅导员敞开心扉,这有助于危机事件的快速、有效解决。
4.后续跟进,持续关注
危机处理结束后,辅导员并没有就此止步。她安排了后续的跟进计划,包括对小姜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与她的家人保持沟通,多次在宿舍陪伴小姜,并且约小姜一起吃饭,确保小姜能够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辅导员还计划对整个事件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此类学生的危机处理流程。
三、经验启示
高校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确实是重中之重。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及时应对危机事件,更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流程。
第一,协同合作不容忽视。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与学生家长、校内其他部门以及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紧密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强与这些合作伙伴的联系,形成更加高效的联动机制,以便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响应。
第二,培养危机事件“信息员”至关重要。对于有特殊情况的群体,安排好“信息员”。“信息员”可以是学生干部、辅导员助理或者志愿者,负责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及时收集和传递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延误和误解,为危机处理争取宝贵的时间。
第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内部的网络系统,用于实时更新危机事件的进展和处理措施,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整体的危机应对能力。
第四,持续关注和后续跟进是确保危机事件得到彻底解决的关键。通过定期的心理辅导和与学生家人的持续沟通,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可能再次出现的问题,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而且应将后续跟进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确保每一位特殊学生都能得到“真诚的”“持续的”关心和支持。
这次危机处理工作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认识到,作为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王杜娟,海南大学专职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