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跨性别者的接纳度有所提高,然而跨性别大学生群体因其身份特殊性、问题复杂性而鲜受关注,他们常遭遇严重的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甚至药物滥用、自杀等问题,且大学阶段个体应对压力、调控情绪的能力较弱,使得此类问题更易突发,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压力。为此,辅导员需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跨性别大学生的辨识,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同时,应主动联络专业机构提供支持,以防范和化解药物滥用等高风险行为,切实关注并保障跨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跨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药物滥用
跨性别是一个统称,指一个人的性别身份或性别表达和出生时指定的性别(男性和女性) 不一致[1][2] 。某精神类专科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首次就诊的跨性别者中男性的年龄为21.53±4.55岁,年龄普遍较低,且多为大专及以上学历[3]。据调查,跨性别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主要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自杀及药物滥用[4]。药物滥用指非医疗目的反复、大量地使用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物质),使用者对此类药物产生依赖(瘾癖),强迫和无止境的追求药物的效应,由此带来严重的个人健康与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5]。大学生跨性别群体普遍年龄较小,应对身份隐藏、羞耻感、外界排斥等压力来源的能力较低,人格和自我认知相对不完善,但同时对自身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渴望来自同龄人及家长的信任与接纳。本文以跨性别大学生滥用药物为例,全面分析处理思路与过程,以期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参考,促进高校对跨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
一、案例概述
刘某,男,北京某理工类高校本科生,平日性格内向、不善社交、自我评价较低、家庭经济困难,发型着装偏女性化。该生自诉长期遭受失眠、幻觉困扰,有抑郁症家族史,曾接受心理咨询及服用安眠药物,一直属于重点关注学生。
某日刘某的高中同学反映,其可能有抑郁倾向并已过量服用氢溴酸右美沙芬片。经了解,刘某自幼对自己的性别认知有偏差,渴望改变性别,无人倾诉时常感到心情憋闷,并于1个多月前开始私自网购服用性激素类药物。经辅导员A、辅导员B安抚和家长知情后,刘某前往精神类专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异性症”。
随后4个月,刘某开始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并短暂接受过非定期心理咨询。期间,刘某通过网络结识有同样性别认知的同学并确定恋爱关系。在刘某向家中袒露自己的性别认知问题后,家中勉强表示接纳但无法支持其通过手术方式改变性别。接下来,刘某数次滥用非医嘱药物,多次透露出自己有过自杀、自伤念头,并出现与家人失联的情况。为安全起见,刘某连续两次进入精神类专科医院接受治疗,暂停学业,由家长监护并保管药物。
经治疗,刘某状态逐渐平稳,已恢复学业。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本质是因性别认知障碍引起的心理问题,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生生命安全问题时要迅速反应,保证学生生命健康
刘某的高中女同学联系学校心理中心告知刘某过量服药,并提供了详细的服药时间、自身症状描述等聊天内容,为辅导员处理突发情况提供了前情信息。在开始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时,辅导员一方面应迅速理清亟需识别判断的几个紧急且关键的问题,如学生身在何处?服用了什么药物?服用了多少剂量?副作用是否会产生生命危险?以便为学生生命安全争取更多时间。另一方面,辅导员应尽快从更多渠道掌握可能导致学生药物滥用行为、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改变、家庭突发事件等,为后续深度辅导寻找沟通切入口。
(二)日常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提前监管、注意识别防范化解风险
有研究表明,跨性别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均高于顺性别大学生,且存在偏重或严重自杀想法的比例高于顺性别大学生[6],这提示辅导员日常应重点关注跨性别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刘某就医确诊后,仅坚持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咨询便流露出抗拒,表示难以信任心理咨询师。刘某性格较为敏感多疑,经常将不熟悉的同学、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的关心关爱视为对自己的试探或窥探。他社交圈较窄,希望获得同样跨性别者的认同和经验帮助,易性症人群在其交友圈内占比较大。以上情况提示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意维护与刘某间的信任,对刘某的跨性别想法表示尊重与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再尝试加强辅导深度。
第一次药物滥用事件后,受焦虑抑郁、性激素类药物等影响,刘某的精神状态、情绪及行为经常波动且偏于极端,经常为缓解抑郁情绪或获得欣快感受而过量服用解痉、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在药物作用下无法确保自身生命健康安全。这提示辅导员应注意掌握药物来源、监督刘某服用药物情况并注意防范因药物滥用导致的安全风险。
(三)家长对待学生跨性别及心理问题的态度模糊,应做通家长工作以提供有效支持
刘某的原生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家中劳动力较少,家庭成员众多,奶奶长期患病卧床,兄长有中度抑郁史,家庭尚有一新生儿需要照料。家庭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和兄长长期在外打工,家庭经济负担较大。刘某父母起初不支持其变性,因此刘某拒绝与家人联系,数次失联。作为刘某的精神支持来源之一,家长态度强硬,沟通效果较差,且短时间内无法转变思想,同时对药物滥用的风险认识不足,辅导员与家长沟通时受到较大阻碍。但为保证学生生命安全,避免心理状态进一步波动,辅导员仍需持续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认识到药物滥用的危害,正确认识抑郁症及异性症,知晓跨性别群体的存在,努力转变观念,配合学校工作。
(四)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认识
虽然国内社会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跨性别者,但受传统性别角色影响,跨性别者的社会接纳程度仍然较低,采取手术方式更改性别的跨性别者仍经常遭受歧视,往往有很多跨性别者宁愿隐藏自己,带着面具生活,也不愿轻易透露自己的性向。另外,刘某与同样跨性别人员确定恋爱关系,也不同于社会对一般传统性别角色性取向的认知。刘某虽已成年,但仍不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强大的内心,对自身前景十分悲观,一度认为错的是自己,从而产生了轻生想法。如何保护刘某隐私,引导其正确对待“与众不同”的性别认识?如何为跨性别学生创造包容的生活环境,降低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辅导员应及时做出全面、客观、正向的引导教育。
三、案例处理
(一)判断关键问题,守好安全底线;整合多维信息,理清工作方向
辅导员A接到信息后,立即尝试联系刘某本人、刘某舍友和校医院医生,同时赶往学生宿舍,观察到刘某躺在床上,神智较为清晰、能回答问题、外表无异常、精神稍显亢奋。结合医生对服用药物剂量和副作用的把握,确定学生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与此同时,辅导员B联系校医院获知学生既往就诊后服用过安眠药物,继续联系心理中心查询过往咨询记录得知,学生近期经常情绪低落。接着,辅导员B从可能引起学生情绪低落的几个方面入手一一寻找原因。学业方面,发现刘某留级后未能完成课程重修且最近一次转专业失败;家庭方面,虽经济困难但近期未发生重大变故;人际方面,学生与舍友、班级同学等均未产生矛盾,也不存在恋爱关系。
待学生平稳后,辅导员A立即对其开展了一次深度辅导。谈话期间,辅导员观察到刘某情绪波动明显、体态拘谨、倾诉欲较强、外貌较上一学期有较大变化。谈话间,刘某对过量用药的起因、经过、药物来源等进行了详细说明,能认识到药物危害,愿意由辅导员保管药物,同意将此事告知家长,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并自行就医。
在后续的深度辅导及心理咨询中,刘某陆续表达出自幼想转变性别的意愿。结合刘某外貌、行为举止及情绪变化,辅导员意识到刘某可能正在服用性激素类药物,且可能与药物滥用相关联。由此,辅导员拟定了详细的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判断刘某抑郁焦虑程度及确认是否为跨性别(异性症),建议刘某尽快前往精神类专科医院就诊,留存就医材料;二是加强谈心谈话深度,判断刘某滥用药物的目的,挖掘刘某跨性别及学业问题的原因,提供针对性帮扶;三是联系家长,告知相关风险并获得家庭支持。
(二)扎实深度辅导,探寻复杂本源;日常重点关注,防范化解风险
基于刘某自身对辅导员相对信任,停止心理咨询后,由辅导员轮流开展定期深度辅导,在此过程中逐渐摸清了刘某较深层次的特点和想法。一是刘某具有较强的防御心理、难以信任他人。对此,辅导员肯定了刘某勇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在深度辅导时以倾听为主,鼓励刘某尽力完整地讲述内心真实想法并予以理解。二是刘某内心渴望来自“异性”(相对于刘某对自己的性别认知而言,下同)的认同、但不擅长把握人际交往分寸,可能对“异性”存在一定的慕强心态,譬如他渴望获得男性同学的关注,但曾因过度亲密的语言和举止引起舍友反感。辅导员引导刘某梳理自己对“异性”的情感属性,帮助其换位思考。三是刘某社交圈较窄,可能导致对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信息茧房、或出现盲目信任而被欺骗的可能。辅导员运用政策文件、新闻报道、采访纪实、学术文献等引导学生客观看待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
针对刘某滥用药物的行为,辅导员确定工作原则:把控药物来源、跟踪药物去向、处置用药风险。辅导员组建了一支关怀小队,由刘某的舍友、高中同学、班级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班长、心理咨询师、现任及往任辅导员组成。刘某的舍友负责日常关注其床位附件有无散落、新增或明显超量的药物,随时观察刘某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举止,每日向辅导员报送平安;高中同学定期与刘某线上联络,关心支持;班级心理委员汇总刘某日常动态,报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师研判风险;学习委员观察刘某到课情况及课堂状态,向辅导员报送;班长协助辅导员在突发事件时联络刘某及小队其他成员;辅导员24小时响应应急处理突发事件,并联系家长、上报学院。在关怀小队的关注下,刘某多次滥用药物的突发情况均能被有效掌握,及时送医,未严重威胁生命。同时,辅导员每周向刘某父母同步沟通其在校表现,也在刘某每一次滥用药物后及时联络家长,确保家长对风险程度的认识与学校一致。
(三)掌握家庭实情,明确家长态度;转变传统观念,尽力协同育人
辅导员多次联系家长,不断就以下几方面内容向家长提供说明与建议:一是刘某过量用药属异常行为,成因复杂、难以预测、剂量较大,对其生命安全产生较大风险,必须做好药物监管;二是刘某的抑郁焦虑是一种疾病,并非抗压能力过小或个人能力不足导致,应及时治疗并进行心理咨询,家庭应提供情感关怀,不能强加指责;三是要认识到性别不能仅从生理上定义,要正确对待跨性别者,尊重孩子选择;四是关注兄长抑郁病史对刘某的影响,尽量降低或避免消极影响;五是保持家校信息互通,必要时需陪同就医或陪读。
努力之下,刘某家长的态度一点点发生转变,最终接纳了刘某跨性别的事实,采纳了辅导员建议,在校外陪同刘某读书。但由于刘某与原生家庭在观念上存在较大冲突,且刘某认为家长知识水平较低无法沟通,家中经济困难无法支持刘某在大学阶段更改性别,因此刘某经常失联,家长无法有效掌握学生状况。加之家中有老小需要照顾,也无法全程脱产陪同,使得后来多次出现未能全天陪伴、无法及时监管药物服用等情况,家庭能给予的支持力度较小。
(四)尊重性别选择,重视个体需要;正向积极引导,营造包容氛围
辅导员日常尤为重视保护刘某隐私,减少同学之间知情范围,对刘某的性别选择持尊重态度,积极引导刘某悦纳自己,接纳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的差异。对刘某担忧的跨性别者在社会中遭受歧视的问题,辅导员建议刘某识别信息茧房,从不同角度看待,寻找一些社会支持较高、心态良好、依靠自身努力获得认可的跨性别者作为榜样,激励自己坦然面对现实,成熟心智,弱化他人评价对自己的影响,为向往的生活努力,也要在跨性别途径上寻求科学的医疗建议和帮助。对待父母的不支持与不理解时,辅导员对刘某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刘某多感恩父母的养育,理解父母受成长环境、传统观念、文化程度等影响表现出的抗拒与不认同,不苛求父母做无法做到的事情。
由于部分与刘某较为亲近的同学知晓部分情况,辅导员额外对这部分同学开展了一次小范围的性别教育,引导同学们了解跨性别群体的生存困境,客观认识跨性别群体的性别选择,教育同学们尊重刘某的感受和需求,多包容刘某生活中的不同。
四、 反思与建议
该案例背景复杂、事发突然、不断反复,对辅导员关注特殊群体、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日常教育管理等方面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尽管刘某目前已恢复学业且再无药物滥用事件发生,并保持较为平稳的精神状态,但回顾梳理本案例的处理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或将对未来工作颇具启发。
(一)常规工作抓细节,日常关注搭信任
跨性别大学生群体的羞耻感、外界排斥等可能导致这一群体产生回避[7],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较少。若辅导员平时不甚了解,可能会难以获取学生信任,致使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开展工作造成阻碍。
大学新生入学后,学校建立新生档案时一般都会要求学生填写一份详尽的基本情况表,辅导员应尽快逐份阅读,能大致对每位学生的家庭构成、经济情况、成长轨迹简单了解,形成画像。在深度辅导中可以从家庭入手,倾听学生的成长故事,进一步完善学生画像,对学生的性格、能力、家庭关系、思维方式等作出基本判断。
除入学基本信息外,辅导员应关注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生、重组或单亲家庭、有心理相关的既往病史和家庭病史等学生,建立台账,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开学、期中期末、节假日前后及家庭重大变故后能一一接触,确保对学生近况足够清楚,亦能观察学生是否有情绪、性格、外貌等方面的变化。
(二)寻求专业帮助,切实解决问题
如果辅导员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无法对药物滥用是否会导致生命危险做出正确判断,紧要关头下,辅导员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尽快联系校医院医生共同前往现场,听从医生的专业判断。即便判断暂时无生命危险,也应坚持立即陪同学生前往医院进行治疗,最大程度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同时和领导及家长同步汇报信息,确保家长对学生的医疗措施知情并同意。
由于本案例及后续工作中涉及疾病诊断、药物使用、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相关辅导员均不具备医学、药学、心理学背景,特别是学生拒绝心理咨询后,心理咨询师无法获得一手信息,无法立即给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判断。因此辅导员需随时向精神类专科医院医生、校医院医生及药师、心理中心咨询师等寻求帮助,主动寻求支持,综合各方建议再开展后续工作,坚持“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办”。
(三)研判风险来源,筑牢安全防线
本案例虽未发生严重后果,但因一些风险因素无法根除,处理过程仍较为吃力。首先是药物来源无法控制,即便跨性别群体可以从专科医院中通过医生开具处方获得,且其中大多为处方药品,但仍有部分药品可以从线下零售药店、线上药店等渠道购买且无法限量,甚至部分性激素类药物还来源于跨性别者相互转送、邮寄。在辅导员已经没收超量药品、监管治疗用药的情况下,学生仍能获得药物,存在药物滥用风险。辅导员为规避药物滥用风险建议家长陪读,由家长24小时监管,但过程中也出现了家长不配合、风险认识不足、无法坚持的情况。其次,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病情发作时思维异常活跃,对家长的监管十分抗拒,屡次失联,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风险。
为此,辅导员应强化风险意识,提前识别,筑牢安全防线。首先,在工作中注重日常观察,发挥学生干部和同学们的作用,掌握学生每日动向,了解学生社交内容,有变化时及时同步给家长。其次,虽然家长不能完全配合,辅导员也应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明晰风险,必要时可适当扩大严重性,引起家长重视。最后,及时与家长签署各类知情同意、风险承诺文件,避免日后倒查。
(四)重视跨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更多的社会支持与更低水平的焦虑抑郁有关[8]。对于跨性别大学生群体来说,他(她)们能获得的支持主要来自于同伴、学校、家人。因此,如何提高对跨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应考虑从这三个社会支持入手。一是同伴,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跨性别者应享有的法律和医疗权利的认识积极,态度宽容,但为避免出现隐形歧视或引发更严重的校园暴力,大学生面对身边跨性别同学朋友时,仍应保持尊重,包容对方的生活习惯。二是学校,高校应将大学生性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传播正确的性别观念,尽力保护跨性别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努力降低性别刻板印象对跨性别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时识别跨性别大学生的情绪波动,预判自伤自杀风险。三是家长,当家长对学生跨性别者身份表现出明显的抗拒与否认时,将会直接或间接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影响。此时,家长应尽力保持冷静,适当倾听,充分交流,确保充分理解孩子的选择,也要充分了解跨性别群体的成因和现状,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避免强硬压制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 Rohlman A.Imagining transgender:an ethnography of a category by David Valentine [J].J Homosex,2008,55(4):684-687.
[2] Davidson M.Seeking refuge under the umbrella:Inclusion,exclusion,and organizing within the category transgender[J].Sex Res Soc Policy,2007,4(4):60-80.
[3] 王占强, 董瀚文, 邸晓兰, 杨可冰, 牛雅娟. 跨性别群体抑郁、焦虑与防御机制研究[J]. 预防医学, 2023, 35 (05): 392-395.
[4] 夏楠, 刘爱忠. 跨性别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35 (03): 231-235.
[5]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EB/OL]. 2017-8-11[2024-6-1]. https://www.nmpa.gov.cn/xxgk/fgwj/gzwj/gzwjyp/20170811104001233.html.
[6] 张宇迪.跨性别与顺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01):61-65.
[7] Budge SL,Adelson JL,Howard KA.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transgender individuals:the roles of transition status,loss,social support,and coping [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13,81(3):545-557.
[8] Wright ER,Perry BL.Sexual identity di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health of gay,lesbian,and bisexual youth [J].J Homosex,2006,51(1):81-110.
(本文作者为杨子、郭雨轩、王云红、方珩,作者单位为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