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今年,教育部正式确立每年5月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正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持续有力推进。为开展落实好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心理评估与干预手段被不断探索和应用。其中,绘画心理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不仅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非言语沟通的桥梁,更在无声中揭示了学生深层的情感、思维与心理状态。
一、绘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绘画心理学,又称绘画疗法或艺术疗法,它基于艺术表达与个体心理状态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绘画创作过程来观察和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目的在于使绘画者通过绘画创作过程,利用非语言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呈现出来。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在情感上、身体上、心灵上,释放负能量、宣泄坏情绪,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总而言之,绘画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个非语言的沟通渠道,帮助个体释放内心的压力、焦虑或冲突,并在创作过程中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
二、绘画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1.易于接纳
绘画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魅力在于其易于接纳的优势和特性。对许多大学生而言,绘画是一种自然、愉悦的活动,他们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找到放松和愉悦的感觉,这使得绘画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轻松地打开大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宝贵的线索。
2.表达丰富
绘画能够超越言语的限制,通过颜色、线条、形状等元素来展现个体的情感和想法。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观、生动,有助于辅导员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绘画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将内心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中。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的绘画作品,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3.创意治疗
绘画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能够激发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绘画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通过想象和创作来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这种创造性的治疗过程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绘画创作,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绘画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1.心理评估与教学
通过分析大学生的绘画作品,老师可以观察到他们的绘画风格、主题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初步评估他们的心理状态。例如通过“房树人测验”,通过学生在纸上绘画出的房子、树木和人的形态,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态、情绪、性格、人际交往状况等方面的实际想法和特点,有助于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性格特点,从而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教学方案和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情感释放与疗愈
绘画创作能够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悲伤、焦虑、愤怒等。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线条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创作中逐渐达到情感的平衡和疗愈。例如可以组织开展“曼陀罗绘画”,学生通过选择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曼陀罗绘画将内心的情感、压力和困扰具象化出来,从而达到调节心理、缓解焦虑、释放压力,激发对生活的乐趣,疗愈消极情绪的效果。
3.自我认知与提升
通过绘画,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人生经历等。这种自我意识的提升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人生选择。例如“探索自我”绘画测试,学生在纸上画出丰富多彩但不局限于人物的绘画,可以是人像、动植物、食物等,学生通过多彩的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价值观和目标。教师则可以结合绘画帮助学生认识分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探索和认知自己。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绘画心理学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心理治疗和表达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展现了其独特且重要的价值。它能较大降低学生心理防御,易于被大学生接纳,而且通过丰富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辅导员等心理健康工作者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拓展绘画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