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11-9908 登录学习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亮等:“微微”道来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城思有得”网络思政教育探究

来源: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2-05-06

一、案例背景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拇指文化”“微文化”已经渗透到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深刻影响着、塑造着、改变着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根据学院连续两年对全院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表明,互联网社交工具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其无接触式交往的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微信的使用频率最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经常使用微信这一网络社交工具;61.5%的同学经常使用QQ;25.4%的同学经常使用微博。由此可见,微信是大学生交往的最主要渠道。

二、案例回顾  

为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构建网络育人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积极打造“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包括“微课程”“微课堂”“微学习”“微园地”“微测试”。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微信这一网络媒介的平等性、便捷性、灵活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开展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相统一,扎实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实施方法与过程

(一)微课程

1.团队合作,课程入“微”。日常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开展“一周一集体备课”“一月一集中研讨”活动,聚焦思政课程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集体备课集中研讨,解决课程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疫情期间,以“城思有得”公众号为依托,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和集中研讨活动,学习不停、研讨不停。两年来,共开展线上集体学习研讨活动二十余次,基本上完成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备课研讨工作,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痛点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教师们对思政课程,尤其是新版思政教材有了更加全面、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2.精心打造,资源入“微”。通过研讨交流,明确每位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分工,同时紧密结合学院思政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改革,精心制作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方案,认真搜集教学典型案例、教学视频。两年来,已经制作出教学课件及相匹配的教学设计方案80余份,搜集整理出典型教学案例400余个、教学视频近500个,并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及时将这些优质教学资源上传至微信平台。目前,已经在微信平台上展示各类教学资源300余个,便于学生课前、课中、课下进行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实现了线下线上教育相结合,提升了思政教学质量,推动全过程育人。

(二)微课堂

在疫情背景下,充分利用微信平台,结合主题教育,创新课堂形式,认真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

1.积极创新,教学入“微”。根据疫情等客观条件的变化,积极利用“城思有得”微信平台中的“微课堂”栏目,认真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近两年结合实际情况,10名思政课专职教师共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200余节,覆盖学院一年级1400余名学生,有力地贯彻了“停课不停学”,保证了日常的教学秩序和进度,没有因为疫情耽误教学课时。

2.认真组织,形式入“微”。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微信平台,通过线上领导干部讲、特聘专家讲、思政课教师讲等形式,认真组织开展线上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民族团结、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教育。近两年共开展领导干部线上讲思政课10余次,特聘专家线上讲思政课16次,思政课教师线上讲专题课20余次,学生共3000余人次参加,基本覆盖了全院学生。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专题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微学习

通过“城思有得”公众号,每日推送时事热点、案例视频、心灵美文、习语等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加强学习,增长知识。

1.实时推送,新思想入“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宣传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每日一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以及习近平关于教育论述、职业教育论述、青年论述等作为推送的重点,目前已推送相关内容800余条。引导学生学在日常、学在经常,有力地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入脑入心入行。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新思想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理解,从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思想的伟力,感受到了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2.精心谋划,“四史”入“微”。通过“四史教育·每日一读”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内容实时推送到平台上,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党史观,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目前已推送相关内容近400条。

3.师生联动,时事入“微”。依托“微电台”子栏目,充分发挥“时政社团”的作用,调动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团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每日一播”,学生将每日的时政要闻通过“微电台”以音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一年来共录制音频300多条。通过时政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国际国内大势,引导学生胸怀“两个大局”,增强“四个自信”。

(四)微园地

利用“城思有得”对大学生进行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时政学习。同时,开设“微互动”“微视频”“微作业”等栏目,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了解,通过大学生拍摄微电影、实践调研等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课上与课下的统一。

1.微互动。开设“微互动”栏目,思政课教师时刻关注关心关爱学生,通过平台随时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现实突出问题,并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为学生答疑解惑。两年来,思政课教师通过此栏目与学生互动信息达2000余条,解决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消费观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100余人次。

2.微视频。通过“微视频”栏目,以“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讲思政课”“校园快闪”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拍摄微电影、短视频、讲微课,并在平台上进行展播,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表达对党和国家、思政课、家乡校园的朴素理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已拍摄展播主题类视频50余个,播放量累计达到20000余次,其中微电影《守护者》播放量超过5000次,并且荣获2020年教育部举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之一——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优秀奖。

3.微调研。通过校内实践调研活动,开辟思政课第二课堂,组织实施好实践教学,编写《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手册》。思政课教师将所授班级的学生分成实践调研小组,目前已成立调研小组120余个,调研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展开线上线下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学期末进行汇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多来,学生已经针对消费问题、爱情问题、时间利用问题、光盘行动问题、环保问题等开展线下调查研究150多次,线上调研5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近150个,通过“城思有得”公众平台进行线上展示、线上打分,对优秀的团队进行奖励。通过成立调研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主动关注生活、关注实际,主动解决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微测试

依托“城思有得”微信平台,嵌入“题答答”在线测试小程序,创建课程题库,运用于课程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紧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创建专题学习教育题库,用于学生日常学习练习。通过日常线上学习练习、课堂知识竞答、线上测试考核、组织管理、成绩分析管理等,创新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方式。近两年来,已经创建课程题库、主题学习题库30多套、习题3000余道,答题人数累计已突破10万人次,提高了思政工作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四、主要成效

自“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以来,构筑起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线上与线下教育教学的桥梁,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推动了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效果初步显现。

(一)网络平台已搭建起来

学院成立了“城思有得”网络思政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组长,宣传(统战)部部长为副组长,思政教研室全体教师为成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平台各子栏目版块已经搭建运营起来,“题答答”等微信小程序已嵌入到公众号并高效运转起来,线上测试题库已经建立起来。从整体来看,平台运行良好有序,有力地支持了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政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学生已参与进来

目前,学院10名思政课专职教师、8名兼职教师、3名心理教师及10余名辅导员已经加入平台,作为管理员和日常维护运营者开展思政工作。两年来,学生的关注量已经超过5000人,文章总阅读量超过15000人次,音视频播放量达到20000人次,师生互动量100余次,互动信息2000余条。通过互动,老师们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引导,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线上线下已融合起来

通过平台,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上进行解答解决。通过线上互动,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心理存在的问题,并适时进行干预解决。两年多来,共解决学生思想心理相关问题100余个。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融合,形成相互协调促进机制,更好地教育好、引导好、管理好、服务好广大学生。

(四)成果效果已显现出来

“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两年多来,对于推动学院的思政工作和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高。近几年来,学院思政课教师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比赛三等奖1次,省级教学比赛及相关奖项30多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5项。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近几年来,学院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0余个,省级奖项100余个,这些成果的取得虽然不能全部归功于“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平台,但与它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尤其在推动学生思想、心理、观念、行为转变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为更好发挥“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平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一是平台建设再精细。“城思有得”微信公众平台建立两年来,平稳有序运行,但是在子栏目、各个版块的设置上还需要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题答答”在线测试平台的相关功能需进一步完善,比如组织管理的设置、题库的录入、试卷的批阅等需要进一步合理化,让师生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二是内容资源再丰富。目前平台推送展示的内容主要以服务思政课教育教学为主,相对比较狭窄,并且原创性的比较少,下一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学生的关注点,有针对性的改变一些内容,提升内容的针对性。

三是网络思政队伍再提升。目前平台的日常运营维护主要是学院2名思政课专职教师,一方面精力有限,另一方面质量上难以保证。下一步,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在平台建设中的骨干作用,也要将学院优秀辅导员、团学干部学生纳入其中,通过培训、交流、调研、总结,提升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微”素养和“微”能力。

(作者单位:高亮、郝海宁、秦婷婷、王春燕,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