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11-9908 登录学习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刘建宇:大学辅导员——在权威与关怀间寻找教育平衡点

来源: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5-06-11

一、走出关系误区:警惕“疏远”与“亲密”的双重陷阱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维系一直是热议话题,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一)纯管理型:“冰冷权威”

当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将自己定位成“管理者”身份时,学生往往会与老师产生距离感,无法将自己的真实困扰及时向老师倾诉出来,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被忽视,学业上的困难也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因为缺乏信任而产生管理上的阻力,长此以往,辅导员也会因为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而陷入职业倦怠。

(二)纯朋友型:“角色迷失”

如果辅导员采用与学生做“朋友”的方式去处理日常工作,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敏感工作上,评奖评优时难以保持公正;在进行纪律处分时容易被质疑“徇私”;在专业指导方面因为身份模糊而缺乏指导力度;甚至可能因为过度介入学生的私人生活,而引发伦理风险,损害职业公信力;还会产生以朋友关系为借口,所有的工作都不配合,导致工作无法正常推进的情况。

二、理想关系定位:构建“支持性权威”的四维框架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有温度的专业权威”,融合以下四重角色:

(一)专业引导者

1. 明确身份边界:在大一学生入学时,召开主题班会,向学生说明辅导员的核心职责,包括负责思政教育、学业指导、危机干预等,使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产生基本认知。

2. 坚守程序正义:辅导员在处理评奖评优、违纪处分等日常事务时,一定要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流程,通过“透明化操作”来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3. 输出专业价值:通过自身的经验优势,给予学生在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心理调适等领域的帮助,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温暖支持者

1. 主动建立情感联结:通过创建学生自画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共性问题,比如新生适应问题、毕业焦虑等,通过谈心谈话、宿舍走访、班会、集体活动等场景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2. 打造“可触及”的支持系统:公开办公时间和联系方式,承诺在 最短时间内响应学生的诉求。

3. 搭建资源桥梁:充分利用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平台资源,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精准服务。

(三)边界守护者

1. 物理距离管理:辅导员,尤其是男辅导员要避免在非工作场合频繁与学生单独社交,比如深夜私聊、私人聚餐等。

2. 心理界限厘清:作为老师不应该将个人私生活向学生倾诉,在与异性学生交往时要保持职业敏感性,沟通内容要严格聚焦在工作范畴内。

(四)成长榜样者

通过言行一致的处世原则,比如守时、守信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成为学生们身边“行走的教育范本”。

三、七步实践策略: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地路径

(一)角色共识建立

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通过主题班会明确“辅导员工作清单”,告诉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比如学业辅导、心理支持等。在敏感工作方面,比如奖学金评定、违规违纪处理等,一定按规章流程公事公办,让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有清晰的定位认知。

(二)立体沟通体系搭建

1. 日常接触:每周固定时间走访宿舍、课堂,每月组织小型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2. 线上渠道:利用班级群及时发布通知,开设“匿名树洞”收集学生的反馈,定期发布《工作月报》公开重点事项。

3. 专属通道:我校设有一站式办公室,每周都为学生设定接待日,在保障学生隐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沟通的机会,学生可以将需求进行反馈,学校会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三)一致性原则贯彻

1. 言行合一:辅导员与学生承诺的事项,一定要明确时间节点,并及时反馈。

2. 无差别对待:辅导员对所有学生应保持基本的尊重和密切关注,在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时,一定要保证处理过程的私密性,比如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时,避免在公开场合公开处理,从而有效保护学生隐私。

(四)有温度的管理艺术

1. 纪律执行:辅导员批评学生时要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

2. 沟通技巧:采用“事实+影响+支持”的结构,比如:“你最近三次作业未提交,已影响课程进度,我们一起分析原因,制订补交流程好吗?”

(五)场景化亲密度把控

1. 集体场景:在团建、运动会等活动中,辅导员可以和学生互动交流,比如一起运动、打游戏、点赞和转发学生成就等,但要避免过度介入学生的私人话题,比如追问感情状况。

2. 私人场景:辅导员非工作时间不参与学生的私人聚会,对学生的朋友圈动态可以适当点赞,但避免频繁评论学生的私生活。

3. 特殊场景:当学生遭遇家庭变故等重大困难时,一定要重点关注该生的心理波动,要主动提供情感价值和校内平台资源协助,但不要代替学生做决策。

(六)成长赋能聚焦

1. 问题导向:将沟通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上,比如帮助挂科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为求职迷茫的学生寻找就业实习机会等。

2. 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比如引导学生尝试与任课教师沟通课业疑问,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七)专业能力迭代

1. 辅导员给予自己每周1小时的深度学习,研读《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学习校园危机干预、谈心谈话沟通技巧等专业知识。

2. 建立案例复盘机制,定期与入职时间久、经验丰富的辅导员们探讨典型事件的处理方式,比如寝室矛盾调解、学业预警谈心谈话等,通过经验分享总结并优化工作方法。

四、关系平衡的本质:亦师亦友的动态智慧

(一)“师”的底色是专业与责任

1. 权威源于对规则的守护,比如考试公平性,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深度介入,比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2. 界限是职业伦理的防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教育者”的引导责任。

(二)“友”的温度是理解与支持

1. 关怀不是情感交换,而是基于岗位职责的主动付出。

2. 陪伴是“适度在场”,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回应,而不是24小时全天候参与。

五、结语

辅导员的工作就像在河流中领航的船舶,既要坚定地把握方向,又要顺应水流的特性,当我们以专业为锚、以真诚为帆,在“引导而不控制、陪伴而不越界”的平衡中,终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最值得信赖的引路人。通过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维护,不仅能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更能让学生在尊重与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