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班级中,最多的永远是那些“普通”的学生,他们学习成绩不拔尖,但也很少有不及格的情况;他们不是班级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但也从未违反过校规校纪为班级抹黑;他们普通、不起眼甚至常常被我们忽略,但也是班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辅导员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时,往往容易把精力放在“优等生”或者“差生”身上,而忽视了处于中间、数量最多的“普通”学生。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这群“普通”的学生成长成才呢?
一、案例概述
我开始关注普通生是因为大二上学期刚开学时发生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班委向我反馈班级同学出现了参加校园活动不积极的问题,大家对个人日常行为量化分数由刚入学时的十分重视逐渐转变为漠不关心。经过进一步询问后发现这部分同学正是前面所提到的那些“普通”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等评优名额有限,过往的失败经历让他们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评上优秀,干脆破罐子破摔选择“躺平”。
另一件事情是我在查寝时发现某宿舍“优秀宿舍”的锦旗皱巴巴地躺在杂乱的行李铺上,这让我十分震惊,难道他们连自己获得的荣誉也不在乎吗?带着困惑与不解,我找来了该宿舍的同学,就这个问题与他们展开讨论。“因为优秀宿舍锦旗上没有印着我们的名字,再小的荣誉,只要印着我们的名字就会格外珍惜。”宿舍长的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因为长期被辅导员忽视,这些“普通”学生缺失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更渴望被关注认可。
二、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表明,这些“普通”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在面对评优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由于自信心不足选择了放弃努力,直接“躺平”。这种心态的形成与他们在过往成长经历中缺乏关注和认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辅导员可以抓住学生身上既缺乏自信又渴望被关注认可的特点,用赏识的眼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引导,从而激发出这群“普通”学生身上的自信心和发展潜力,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三、解决方案
基于这群“普通”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又渴望被认可的特点,我开始探索将赏识教育融入到日常学生管理中,帮助他们怀梦、追梦、圆梦,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开展班级团建活动,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
想要通过赏识教育赋能这群“普通”学生,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用赏识的眼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于是,我组织了系列师生共同参与的团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认真观察每位学生的特点,为今后赏识教育的开展打下基础。团建活动结束后,我对那些表现并不突出但是被我捕捉到闪光点的“普通”同学及时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二)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力量
家长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学生影响深远。为了今后能够更加真诚客观地开展赏识教育,我先后用一个月的时间分别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一次谈心谈话。与家长谈话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等,以分析学生的内心真实需求;另一方面,我就每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向家长传递了赏识教育理念,希望能够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暖心送上生日祝福,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生日对每个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好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能够有效开展赏识教育。因此,为了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辅导员的关注和认可,我在每个学生生日时手写了一张生日贺卡,送上祝福的同时就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真诚有爱的表扬。
(四)关注学生发展足迹,建立成长档案
为了能够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成长,我为每个班级创建了一本成长档案。除了学生基本信息外,成长档案上还会详细记录每位学生参加的每一次活动、为班级做的每一次贡献、取得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通过定期查阅成长档案,我能够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他们的成长并加以肯定。
(五)精心组织颁奖典礼,增强学生自信
为充分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每学期初我都会对上学期的班级工作进行梳理总结,为“普通”学生精心组织一场班级颁奖典礼。颁奖典礼的目的是:利用仪式感对学生微小的闪光点进行强化,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朝着辅导员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因此奖项的设置非常重要。我根据所在学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要求及班级管理中存在的痛点,尽可能用赏识的眼光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设置了五个奖项:
(1)学习进步奖,表彰学习成绩班级排名进步最大的同学;
(2)课程全勤奖,表彰从未请过假出全勤的同学;
(3)班级贡献奖,表彰代表班级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做出贡献的同学;
(4)量化成绩优秀奖,表彰日常行为量化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
(5)宿舍内务优秀奖,表彰宿舍内务优秀的同学。
奖项设置贴近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获奖人次占班级总人数的80%。颁奖典礼现场气氛热烈,获奖同学也倍受感动与鼓舞,极大程度增强了这群“普通”学生的自信心。
四、取得成效
上述举措成功帮助班级中的“普通”学生重拾自信,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在随后举办的两项省级技能大赛中,班级报名人数及获奖人数均名列前茅,而获得省一等奖的同学正是一位“普通”的学生。
班级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高涨,班级凝聚力得到提升,在大二学年获得了“校先进班集体”的光荣称号,并代表学院参与了省优秀班集体的竞选。
五、案例启示
1.互相赏识
赏识教育建立在师生相互认可、互相赏识的基础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辅导员要先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接受自己,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绝不能够“剃头挑子一头热”。
2.真诚及时
赏识教育要实事求是,基于学生的客观表现,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将会失去赏识教育的真谛。同时,辅导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后要及时开展赏识教育,间隔时间越长,教育效果越弱化。
3.赏罚分明
赏识教育绝不是纵容,对学生错误的行为要通过正确方法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尤其在高职院校,惩戒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辅导员要利用好“赏识”与“惩戒”这两把利剑,以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4.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材施教,做到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作者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