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11-9908 登录学习

山东工商学院 吕国玉:‌从“教室思政”到“田间思政”:一次行走的思政教育探索‌——山东工商学院社会实践激活思政育人新生态

来源: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29

摘  要:本案例围绕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结合上级党团组织的具体实践,展现了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性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辅导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带领学院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围绕乡村振兴、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基层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该案例中的团队项目被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背景情况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本案例辅导员老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结合山东工商学院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积极探索具有学院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在遵循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锻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思政教育水平。通过带领学生走进革命老区、产业园区、田间地头,让学生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感悟“国之大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理论认知,实现思政教育从“说教式”向“体验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践行”的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以“谋”为先:锚定实践方向,深挖思政育人切入点‌
    紧扣党的二十大“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通过“顶层设计+基层需求”双轮驱动,构建“乡村振兴调研、红色基因传承、生态保护实践”三大实践模块,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形成“带着问题去、带着方案回”的实践闭环。在筹备阶段,指导老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结合主题团日活动多种方式向学院青年学子分享志愿服务故事、讲述志愿服务要求、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全院300多位学子争相加入学院志愿服务队,让志愿服务的精神如盐入水般融于青年学子的人生理念。在前期培训宣讲和志愿征集的基础上,依托学校“服务经济与管理”“能源经济与管理”“海洋经济与管理”等三个优势特色学科研究领域,围绕乡村振兴、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爱心服务、民族团结、爱国教育等六个方面组建团队62支,指导参与实践团队12支,指导撰写申报材料20余份,筹备实践物资120余件,形成全员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

(二)以“育”筑基:打造实践铁军,构建“学训赛创”全链条培养体系‌
    坚持“队伍专业化、培训实战化”,组建“理论导师+行业导师+实践导师”三导师团队,开展“政策研读+调研技能+应急处理”三维特训,创新“案例模拟+项目路演+成果竞赛”三重考核机制,培育出一支“懂政策、能调研、会宣讲、善创新”的思政实践先锋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入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初,辅导员积极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市、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山东省滨州市阳新县等十几个实践地点开展有效沟通,查阅当地资料、了解发展现状、对接实践需求等,充分做好线上调研和资料筹备,对接专业教授、相关企业和培训导师,上报学院和校团委争取最大资源支持,提前将部分问题放在心上、准备在材料中、落实在行动里。举办专项培训3次,多次带领团队学生找到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围绕志愿服务技能提升、调研方法与报告撰写、电商发展与实地操作等内容开展学习,为实践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三)以“践”砺志:扎根乡土中国,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堂”‌
    以“沉浸式实践”实现“场景化育人”。一是‌红色铸魂‌,在呼伦贝尔知青博物馆开展“重走知青路”主题党日活动,结合二十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引导学生感悟艰苦奋斗精神。二是‌绿色赋能‌,在烟台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区调研“蓝碳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三是‌金色富农‌,联合新巴尔虎右旗电商基地打造“电商助农直播间”,以“直播带货+品牌策划”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学院带领的团队入选了“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计划国家级重点团队和省级重点团队,实践前期团队准备资料20000余字,联系培训导师3人,对接企业5家,在有限的实践时间内,团队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开展实地调研,落实“五个一”实践任务要求。

(四)以“创”突围:成果转化赋能,构建“政产学研媒”协同育人矩阵‌
    本案例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导向,以“政产学研媒”协同育人矩阵为载体,将社会实践打造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落脚点。让青年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基层治理等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与价值践行。推出“实践育人+成果转化”的模式,既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困境,又通过“做中学、学中创”培育了知行合一、敢闯会创的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注入青春动能。总结提炼出实践成果“四转化”:

‌转化为决策参考‌:撰写《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报告》,正在上报地方政府建言献策。

‌转化为科研课题‌:孵化“先达西旗品牌策划”“山海相依草原牧场环境保护”“山盟海誓——党建‘3+28+1’模式解决草原牧场退化问题”等大学生品牌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

‌转化为品牌IP‌:打造“山海情”志愿服务品牌,建立“西旗羊肉保护小分队”,团队获批2024年全国大学生西柏坡宣讲团队、2024年“乡村振兴青春笃行”全国示范团队、省级示范团队、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等。

‌转化为传播声量‌:新巴尔虎右旗等实践团队被《农民日报》、《山东教育报》、《光明日报》、大众网、学习强国等国家级、省级媒体宣传报道。

三、经验启示‌

讲好实践“小故事”,让思政课充满生机活力。从课堂内走到课堂外,从百花齐放的地方文化到热火朝天的生产一线,思政课堂绘就了一份看不完、走不尽的“行走地图”。

(一)‌本案例创新方法论:“行走的思政课”五步法‌

‌问题导入‌:以乡村真实需求为起点,建立“需求-能力”匹配清单。

‌田野深挖‌:通过驻村调研挖掘文化、产业、生态振兴切入点。

‌技术赋能‌:运用数字工具提升解决方案的科技含量与可持续性。

‌云端破圈‌:以新媒体扩大实践成果传播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

‌政策反哺‌:推动优秀案例转化为地方政府决策,形成闭环生态。

(二)可复制性分析‌

‌区域适配‌:模式可针对不同地区特点调整实践主题(如西部高校可聚焦“生态保护”、民族地区侧重“文化交融”)。

‌资源杠杆‌:通过“校地共建基地+企业基金支持”,降低高校实践成本,提升可持续性。

‌数字赋能‌:云端工具(直播、VR、AI)的广泛应用,使优质思政资源突破地域限制。

(三)理论价值升华‌

‌“行走的思政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破解了思政教育“悬浮化”、社会实践“碎片化”、乡村振兴“人才空心化”三大难题,构建了“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螺旋上升的育人新范式,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方案。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